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闲人”之“闲”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2017-06-20 10:44:12)
分类: 教学随笔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所写,全文仅八十余字,却字约义丰,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全文惜墨如金,寥寥数语便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如此短小精悍、融叙事、写景与抒情于一炉的经典之作该怎样把握呢?是只关注文本内容,局限于教材本身,还是旁征博引,短文长教?我想,深入解读教材,把握文本重难点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恰当引入有效的拓展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才是可行之计。

在解读教材、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赏析写月千古绝唱,透过“闲人”二字理解作者微妙复杂情感。

“闲人”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传达作者情感的载体。这一堂课,如果能引导学生读懂、读透了“闲人”的含义,那么重难点也就容易突破了。

于是,我把“闲人”作为切入点和贯穿课堂的主线,从而设计了“寻‘闲人’之闲”和“‘闲人’之情”两个板块。

“寻‘闲人’之闲”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文章关键词语“欣然、念、遂、亦”来体会作者在贬谪之地见到“月色入户”时那种起初兴奋喜悦而又无人共赏美景的失落、孤寂,再到“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后他乡遇故知的欣喜。这种复杂微妙的情感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无穷的词语中传达出来。

囿于阅历的局限,学生对于苏轼特意“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会有疑问,为何不寻别人?为了更好的深入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二人的知音之感,在此处引入了张怀民被贬黄州但并不计较人生得失,仍旧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这种超脱世俗、乐观旷达的心态与苏轼何其相投。可见,“亦”一字传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的贬谪遭遇,共同的人生志趣,当我想你的时候,你恰好也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有灵犀?

没有常人的自怨自艾,没有顾影自怜的悲苦,也没有柳宗元的“悄怆幽邃,凄神寒骨”,面对人生的坎坷,苏轼仍旧闲看庭前,漫观天上云卷云。正是因为有如此不俗的闲情雅致,才成就了这“处处有月,却处处不提月”的千古绝唱。

至此,我设计了穿越时空,我们跟随苏轼、怀民来到承天寺,我看到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的活动,并通过改字法,将原文改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以此引导学生品读原句比喻的妙用,感受苏轼高超的表现手法。

第二个环节‘闲人’之情”。基于上文对于“闲人”的理解,我又引入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获罪入狱,坐牢130天,几次濒临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被贬黄州,而且有职无权,没有俸禄。为了帮补生计,苏轼带领家人亲自开坡种地,并自称“东坡居士”。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透过这段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苏轼这种面对逆境的达观、超越世俗的至高境界。所有,“闲人”并非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也不仅仅是有闲情雅致之人,而是超越世俗、不计得失的从容与达观,是一种能屈能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智慧。

有了以上铺垫,我设计了第二个活动来到承天寺,我们有幸看到了不寻常的美景,还听到了——的感叹”由此引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点睛之笔。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是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是啊,月色夜夜有,竹柏处处在,但是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却不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言而喻。这一夜,承天寺的月色和竹柏是幸运的,因为有懂得欣赏他们的“闲人”来过。

课行至此,“闲人”的内涵,文章的情感便可顺势导出: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如此经典的文本,就此结束岂不可惜?所以,最后进行了一下拓展,给学生出示一些苏轼虽处贬谪却乐观、随性的诗句,比如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被贬惠州却处之泰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这些美妙动人、乐观旷达的文字,生动的诠释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率真与超脱。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这样立体丰富的评价作为收束课堂的总结最为恰当不过。

一个“闲人”道尽了苏轼一生的坎坷,也流露出微妙复杂的心境。

走近苏轼,越来越感受到他是一位人生智者,他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所以,他不仅有儒家的积极入世,还有佛道的超然出世。    林语堂在《东坡志林》中说:“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