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教育成长关爱儿童文化 |
分类: 学习空间 |
在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无后为大可不单指传宗接代,而是要让后代懂得孝道。但是,我们国家所面临的接班人是一群在特殊时代里而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长辈们的心态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如此的娇惯如何让孩子们懂得孝道。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出于自己的本能,而儿女对父母的爱和孝道又来自哪里?除了要靠社会的推动,更要靠每个家庭的落实。让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如何呢?近日,为进一步了解当代人孝心现状,“孝题大做”论坛在互联网上发起以“孝道在你心中有多重?”为主题的“孝心八问”调查。调查结果初步显示,在大众的眼中,当代社会孝道缺失日益严重。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是结婚后过着二人世界的生活,有了孩子就是三人世界,即使家里有老人也是过来帮着看孩子。子女与长辈的相处怎么就那么难呢?归根到底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孝道的缺失。当然有人会说你看西方的家庭结构就是如此啊?但西方家庭的离婚率很高,单亲家庭的比例又大大高于中国。再者,中西方文明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传承,其家庭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不能不顾几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传承而一味的照搬套用西方的模式,不能摒弃承载我们民族灵魂和脊梁的传统文化而把自己搞得四不像。
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在摸索中前行,根本就没有经验,虽然也懂得些许的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总感觉难以落实。有时我会问我自己: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从孩子那里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回报?我对孩子一厢情愿的细致的关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吗?如何让孩子懂得感恩?如何让孩子拥有爱心?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正是带着这些疑惑,我走进了传统文化课堂。我希望从这里找到症结的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周六,和几个家长相约一起去体验一堂传统文化课。在踏入会馆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课堂就设在瑜伽教室里,让人感觉宽敞柔和温馨。红色的地毯,红色的圆形坐垫,还有穿着马褂彬彬有礼的国学讲师,给人一种没有隔阂的亲切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缘于老师们心底深处博大无私的爱和殷切传承之情。
课程开始,严老师恭敬的把孔子的挂像悬挂在一侧。投影仪把用繁体印刷的《弟子规》投射在白色的墙壁上,在严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随着快板有韵律的节奏大声诵读了起来。没想到繁体文字并没有障碍孩子的读诵,更没想到的是只有5岁的洋洋念诵起《弟子规》来是那么的熟练,读诵的声音清晰而洪亮,整个课堂的家长和孩子都能真切的感受得到。伴随着洋洋稚嫩的童声,每个孩子都认真投入的大声诵读起来。我的内心被孩子们整齐响亮的朗读声震撼着,在这样的氛围下,我抛掉大人的矜持与羞涩,跟随孩子们有节奏有韵律一起高声读诵着。就在那一刻,记忆带我重新回到儿时的课堂,让我情不自禁,感动满怀。
课程进行到一半,亲子活动开始了,活动的内容就是要蒙上孩子的眼睛在家长的引领之下让孩子们越过障碍。每位家长都带自己的孩子走过那段老师们特意设置的路段。活动完毕,在总结的时候,我才发现老师们的良苦用心。老师告诉我们,每一位家长引导孩子的方式都不同,有的非常细心,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有的对孩子没有过多引导的言语,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去感受路途上的障碍。通过这个亲子游戏,老师向家长表达的主题就是: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
简单的游戏,有着不简单的寓意。游戏在提醒我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是错还是爱?当你对孩子投入过多的关爱和关注将剥夺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
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
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越俎代庖的替孩子去品尝。孩子们所缺少的理解,关爱,感恩,其实都是被我们一厢情愿的爱剥夺了。
整整一个下午,亲子课程也临近尾声,孩子们早就不耐烦的跑出去玩耍。课堂上只剩下了几位坚持到最后的家长。在整个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并没有特别的注意那副悬挂在侧面墙壁上的孔子的画像。但就在临出门前,严老师整理衣冠,面向画像,带领家长们进行了最后一幕令人难以忘怀的感恩教育。
在场所有的人跟随着严老师齐声道: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恩老师的教导之恩
感恩你的朋友
感恩所有帮助过你的人……
一句句的感恩是如此的真诚,它发自每个人的肺腑。一句句的感恩是如此的荡气回肠,它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感恩像甘甜的雨露点点滴滴渗透进每个人的心房。
我想,那一天,每个人都不枉此行。每个人的内心已经撒播下更多的善、爱、感恩的种子,它就如星星之火,相信总有一天会传遍整个华夏大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