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無風荷動幽雅閲讀叢書中華茶道南山如濟千竹庵 |
http://s5/mw690/001NPFH6zy6IRM13TOk44&690
自零八年《無風荷動——靜參中國茶道之韻》出版發行,到今年再出修訂版,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五個年頭,真是時光匆匆呢。
去夏接到北京大學出版社通知,秋天開始著手修訂工作。除了更正個別文章中的舛誤外,還將初版時刪掉的一些文章重新補充進來,並增加了幾篇新作,以使内容更加充實。雖然增加了頁碼,但有很多内容仍然沒有收錄進來,只好“忍痛割愛”了。
http://s9/mw690/001NPFH6zy6IRLDkVUkb8&690
http://s16/mw690/001NPFH6zy6IRLDmDvN6f&690
http://s11/mw690/001NPFH6zy6IRLDoxfk4a&690
對比於前面兩個版本,此次的修訂版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一是内容豐富了,增補了被刪掉的一些内容,譬如焚香、撫琴方面的;二是插圖也增加了一些,使版面更加精美。宋時臨安俗諺說:“燒香點茶,掛花插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四般閒事也稱“四般雅事”,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傳到東瀛就是所謂的茶道、香道、花道、書道,而在中國自元以後,卻漸漸式微了,真的是“不宜累家”啊,讓人感慨萬千。
現在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一個缺乏理性思考和哲學思辨的時代,文化已淪落成爲時代娛樂的代名詞,讓人痛心不已。
http://s6/mw690/001NPFH6zy6IRMMLO1ne5&690
http://s5/mw690/001NPFH6zy6IRMN9VJie4&690
http://s6/mw690/001NPFH6zy6IRMMcpNj35&690
但我始終認爲,即使在這樣一種讓人失望的情況下,依然有一大批追求人格尊嚴和精神完美的有識之士,在思索、掙扎、行動,這無疑是推動我們這個時代前行的最好動力。讀書、寫作、飲茶、參禪,難道不也是爲了自我心靈的慰藉麽?而將之貢獻出來與大家分享,自然也是一樁“善舉”了。
目前該版本系列叢書第二版已經上市,平裝版也已開始發行,除了各大書店、機場,網絡上也有出售,無疑給喜歡讀書的人提供一個很便利的購買平臺。
古人曾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對於自己的文字都懷著如同對待孩子一樣的深情,想來讀者也是如此的吧?
http://s2/mw690/001NPFH6zy6IRM1aYGR51&690
http://s11/mw690/001NPFH6zy6IRM1cOoOba&690
http://s3/mw690/001NPFH6zy6IRM2bvoK82&690
http://s2/mw690/001NPFH6zy6IRM2JBf331&690
http://s2/mw690/001NPFH6zy6IRM3cjipd1&690
http://s7/mw690/001NPFH6zy6IRM3Ivyed6&690
http://s6/mw690/001NPFH6zy6IRM5xd8Ve5&690
文章選讀
佛前持一盞,窗外正苦寒
莫等春風來,莫等春花開。
雪間有春草,攜君山裏找。
這是日本歌人藤原家隆的一首和歌,很受茶道宗匠利休居士讚賞,認為最能傳達茶人冬日飲茶時的愉悅心情。
冬天大概是最適宜飲茶的季節了。古德常說的“所作皆辦”,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年末公務已經結束,家庭事務也已處理妥當,一個人獨坐茶室,無俗客到訪,無俗務打攪,水銚裏松風初鳴,魚眼漸開,望著窗外低沉的天空,心裏正尋思著今天該飲什麼茶呢。
http://s5/mw690/001NPFH6zy6IRMN9VJie4&690
今冬苦寒,據說是近年來最為寒冷的一季。不過正因如此,便取消了出門或者舉辦茶會的念頭,也不用到山間茅棚裏去,摒棄一切做務和應酬,只在茶室裏安心飲茶、讀書、禮佛。
茶室裏溫暖而明亮,水已近二沸,提銚離爐,沖燙甌盞、備茶。
茶為湖州紫筍茶,今年的春茶,是大和賢弟特意從湖州長興“好和堂”寄來的,還餘下一些,葉片有些破碎,不過出湯很好,很適宜用茶碗沖瀹。
茶碗特意選用這款色澤豔麗的紅釉窯變小盞,香爐也選用祭紅釉小爐,均給人以小巧樸素而又溫暖宜人的感覺。茶湯沖瀹後禮佛、供養、自啜。
以往飲茶,多耽於茶湯的色澤、香氣、滋味和氣韻,也就是所謂的“茶湯四相”,雖說對體味茶湯滋味有好處,但對於修持茶道似乎有礙。今天無事,想著暫且拋開身心,不去計較茶湯四相,僅僅煎水、瀹茶、飲茶而已。
http://s7/mw690/001NPFH6zy6IRNr2NMO56&690
三盞飲罷,才發覺自己依然會計較茶湯的濃淡甘滑,分別茶香的清幽深長,雖非有意,卻是多年積習所致,難以遽改。這樣飲茶,無疑只會增長我執,深固四相,與茶道修持不宜。
老子《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茶道修習是一個逐漸拋棄和覺悟的過程——拋棄掉多生累劫的積習和煩惱,最終領悟到茶湯的真實之味。
《維摩詰所說經》曰:“(維摩詰居士)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禪悅為味,就飲茶而言,即是不耽著於茶湯四相,追究茶湯的真實之味——禪的滋味,或者稱作“茶禪一味”。這是茶道修習的最高境界,也是茶人終生追求的目標。
香爐裏煙絲輕嫋,透出淡淡檀的氣味。乾枯的麥冬枝葉蕭然低頭,那一春清揚的身影。
http://s13/mw690/001NPFH6zy6IRMNrSXybc&690
望著花瓶裏的兩三枯枝,忽然想起《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裏這幾句詩,雖然“詩序”認為是諷諫之作,但對於我等後來讀者而言,似乎不必太過執著,畢竟詩句裏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曼妙之美。
輕啜一口茶湯,那是春天最為真切的滋味!
不必到山間雪地去苦苦尋覓,春天就在眼前這一碗茶湯裏!
茶湯的真實滋味不在別處,就是在我們每個人心裏。如同雪地裏那一蓬春草,綠意點染在我們每個人心頭。
窗外天色依然有些陰沉,我心裏卻很溫暖。從眼前這一盞茶湯裏,我體味到了春天的滋味!
http://s14/mw690/001NPFH6zy6IRMOVnt3fd&690
利休居士有和歌曰:徑通茶室來品茗,世人聚此絕俗念。
一個人獨坐茶室,雖然沒有了塵世間的俗念,但因茶而起的遐思卻依然讓人難以釋懷。在佛家的眼光看來,這也是一種執著呵,說來真的很慚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