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無風荷欲動,茶道細參詳——《無風荷動》修訂版感言

(2013-12-05 14:26:20)
标签:

《無風荷欲動》

幽雅閲讀叢書

靜參中國茶道之韻

北京大學出版社

http://s1/bmiddle/001NPFH6gy6EKNrpmZq80&690

明·居節 松泉煮茗圖 

 

自零八年《無風荷動——靜參中國茶道之韻》出版發行,到今年再出修訂版,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五個年頭,真是時光匆匆呢。 

 

今夏接到北京大學出版社通知,秋天開始著手修訂工作。除了更正個別文章中的舛誤外,還將初版時刪掉的一些文章重新補充進來,並增加了幾篇新作,以使内容更加充實。雖然增加了頁碼,但有很多内容仍然沒有收錄進來,只好“忍痛割愛”了。 

 

古人曾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對於自己的文字,大概都懷著這樣的留戀之情吧?

 

 

http://s7/mw690/001NPFH6gy6EKNSehVA86&690

 明·仇英 松溪论画图

 

現在談茶論道方面的書籍很多,關注這個話題的人士也漸漸多了。這是件好事情,説明中華茶道精神歸復有望了。拙著能在此時再出修訂版,大概也是受了這樣一種社會潮流的影響吧? 

 

然而我個人始終以爲,茶道是要修持的,而非談論。所以文章中講了很多有關茶道修持過程中的趣事以及感悟,從一勺水,一盞茶,一株草,一片茶葉,乃至於每一次茶事的時間、地點、天氣情況、以及茶湯的滋味、氣韻等,都作了詳細記錄,無非是給自己以及讀者一種感悟:茶道其實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日常應用中。 

 

大而無當的言論固然不足取,只注重技巧而忽視茶道之心的做法我認爲也不值得鼓勵。最好能將茶道修持之心和實際的茶事過程結合起來,在每一天的茶事過程中漸修漸悟,這樣才能會有所體悟吧。這一點,也是拙著的一個寫作初衷。 

 

http://s13/mw690/001NPFH6gy6EKO1AQtm1c&690

第一版、黑白版、修訂版  封面


http://s7/mw690/001NPFH6gy6EKNXgclM06&690
修訂版

http://s3/mw690/001NPFH6gy6EKO14E5c12&690
修訂版

 

無風荷動——靜參中國茶道之韻》屬於北京大學出版社“幽雅閲讀叢書”中的一本,其他還有《生命請供——國畫背後的世界》、《水遠山長——漢字清幽的意境》、《翳然林水——棲心中國園林之境》等十一本,大家有時間都可以參看。 

 

對比於前面兩個版本,此次的修訂版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一是内容豐富了,增補了被刪掉的一些内容,譬如焚香、撫琴方面的;二是插圖也增加了一些,使版面更加精美。宋時臨安俗諺說:“燒香點茶,掛花插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四般閒事也稱“四般雅事”,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傳到東瀛就是所謂的茶道、香道、花道、書道,而在中國自元以後,卻漸漸式微了,真的是“不宜累家”啊,讓人感慨萬千。

 

但這種雅文化的根基還在,讀書人的理想和骨氣還在。我想,再經歷一些時間,或者這“四般雅事”在大陸能真正復興起來。而這,大概也是“優雅閲讀叢書”策劃人的一些初衷和期盼吧。

 


http://s6/bmiddle/001NPFH6gy6EKNVoOPP85&690

明·佚名(传黄筌)莲花图页(局部)

 

現在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一個缺乏理性思考和哲學思辨的時代,文化已淪落成爲時代娛樂的代名詞,讓人痛心不已。

 

但我始終認爲,即使在這樣一種讓人失望的情況下,依然有一大批追求人格尊嚴和精神完美的有識之士,在思索、掙扎、行動,這無疑是推動我們這個時代前行的最好動力。讀書、寫作、飲茶、參禪,難道不也是爲了自我心靈的慰藉麽?而將之貢獻出來與大家分享,自然也是一樁“善舉”了。

 

說起來,每一部著作都仿佛是自己的孩子,蘊含著自己許多辛勞和思考,縂覺得孩子還不夠成熟,還不足以面對這個紛雜忙碌的世界,總想著多給他(她)一些關愛(再版)呵護(修訂版),這樣看來,寫書的傢伙真的是世界上最“多情”的呢! 

 

最近在家冬安居,飲茶、焚香、靜坐、撫琴,同時為明年有關書籍的寫作出版作準備。雖然辛苦一些,但能將自己思所想所悟、以及美好的感觸、文字,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難道不也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麽?

 

 

http://s10/bmiddle/001NPFH6gy6EKNSsylHa9&690

南宋龙泉窑鬲式香炉  

 

文章選讀 

佛前持一盞,窗外正苦寒

 

莫等春風來,莫等春花開。

雪間有春草,攜君山裏找。

這是日本歌人藤原家隆的一首和歌,很受茶道宗匠利休居士讚賞,認為最能傳達茶人冬日飲茶時的愉悅心情。

 

冬天大概是最適宜飲茶的季節了。古德常說的“所作皆辦”,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年末公務已經結束,家庭事務也已處理妥當,一個人獨坐茶室,無俗客到訪,無俗務打攪,水銚裏松風初鳴,魚眼漸開,望著窗外低沉的天空,心裏正尋思著今天該飲什麼茶呢。

 

今冬苦寒,據說是近年來最為寒冷的一季。不過正因如此,便取消了出門或者舉辦茶會的念頭,也不用到山間茅棚裏去,摒棄一切做務和應酬,只在茶室裏安心飲茶、讀書、禮佛。

 

茶室裏溫暖而明亮,水已近二沸,提銚離爐,沖燙甌盞、備茶。

 

為湖州紫筍茶年的春茶,是大和賢弟特意從湖州長興“好和堂”寄來的,還餘下一些,葉有些破碎,不過出湯很好,很適宜用茶碗沖瀹。

 

茶碗特意選用這款色澤豔麗的紅釉窯變小盞,香爐也選用祭紅小爐,均給人以小巧樸素而又溫暖宜人的感覺。茶湯沖瀹後禮佛、供養、自啜。

 

 

http://s3/mw690/001NPFH6gy6EKNYVr1002&690

明·陈洪绶 品茶图(局部)

 

 

以往飲茶,多耽於茶湯的色澤、香氣、滋味和氣韻,也就是所謂的“茶湯四相”,雖說對體味茶湯滋味有好處,但對於修持茶道似乎有礙。今天無事,想著暫且拋開身心,不去計較茶湯四相,僅僅煎水、瀹茶、飲茶而已。 

 

三盞飲罷,才發覺自己依然會計較茶湯的濃淡甘滑,分別茶香的清幽深長,雖非有意,卻是多年積習所致,難以遽改。這樣飲茶,無疑只會增長我執,深固四相,與茶道修持不宜。

 

 

http://s4/bmiddle/001NPFH6gy6EKNSw75x33&690

唐·鎏金狐狸花草紋五足銀燻

 

老子《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茶道修習是一個逐漸拋棄和覺悟的過程——拋棄掉多生累劫的積習和煩惱,最終領悟到茶湯的真實之味。

 

《維摩詰所說經》曰:“(維摩詰居士)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禪悅為味,就飲茶而言,即是不耽著於茶湯四相,追究茶湯的真實之味——禪的滋味,或者稱作“茶禪一味”。這是茶道修習的最高境界,也是茶人終生追求的目標。

 

香爐裏煙絲輕嫋,透出淡淡檀的氣味。乾枯的麥冬枝葉蕭然低頭,那一春清揚的身影。

 

 “子之清揚,揚且之顏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望著花瓶裏的兩三枯枝,忽然想《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裏這幾句詩,雖然“詩序”認為是諷諫之作,但對於我等後來讀者而言,似乎不必太過執著,畢竟詩句裏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曼妙之美。

 

  從來佳茗似佳人。雖然茶葉經過烘焙,只剩乾枯葉片,但當沸水沖瀹的那一刻,那一春的生命似乎又復活了。風的聲音、水的聲音、鳥的聲音、蝶翅舉措的聲音,似乎都在甌盞間充盈。清澈的陽光,亮麗的樹影,斗笠、籮筐、山歌,似乎都來到眼前。

 

輕啜一口茶湯,那是春天最為真切的滋味!

 

不必到山間雪地去苦苦尋覓,春天就在眼前這一碗茶湯裏!

 

茶湯的真實滋味不在別處,就是在我們每個人心裏。如同雪地裏那一蓬春草,綠意點染在我們每個人心頭。

 

窗外天色依然有些陰沉,我心裏卻很溫暖。從眼前這一盞茶湯裏,我體味到了春天的滋味!

 

利休居士有和歌曰:徑通茶室來品茗,世人聚此絕俗念。

 

一個人獨坐茶室,雖然沒有了塵世間的俗念,但因茶而起的遐思卻依然讓人難以釋懷。在佛家的眼光看來,這也是一種執著呵,說來真的很慚愧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