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洲鼓乐之家·俱乐部】非洲文化——西非神像"Chiwara"

标签:
非洲鼓乐之家非洲文化非洲面具基瓦拉面具班巴拉族 |
分类: 非洲鼓乐之家文化 |
西非神像——Chiwara
(感谢猩哥提供照片,文字节选自非洲文化相关书藉,书名不详)
非洲神像雕刻往往以夸张的形态暗示人们对这些神灵所具有神力的崇拜和敬畏。夸大的乳房显示出母亲神哺育人类的能力,丰满突出的额头象征着祖先的智慧。那些用来驱邪避鬼的神像大多脸部巨大,面目狰狞令人恐惧。
还有一些雕塑,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着不同的寓意。比如极负装饰性的班巴拉人的Chiwara(农业神)头饰,它是用木头、金属、毛发、植物纤维和贝壳等制成。对班巴拉人来说,农业是最重要、最崇高的职业。
到了种植的季节,信奉Chiwara的农人在田间戴着头饰舞蹈,以表示对Chiwara的崇敬,班巴拉人相信是Chiwara教会了班巴拉祖先种植的技术。
这种看起来象羚羊的头饰总是雌雄成对,它充分展示了耕作的因素。雄性的长角象征着茁壮成长的农作物,阴茎代表农作物的根系,长耳朵用来聆听女人为鼓励男人而高唱的歌曲,颈部展开的图案象征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轨迹。
和雄性头饰同时出现的女性头饰代表地球,背后的婴儿象征着人类,长角代表农作物良好的长势,长角上的纤维代表水。
当两个被挑选出来的最好的农夫共同佩戴着头饰舞蹈时,农业生产必要的因素:太阳、水、地球和生根的植物等就在人们心里得到很好的组合。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观者能感觉到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是通过宗教的仪式,在神秘的氛围中进行神、灵、人的交流,是非洲精神的体现。
***********************************************************
原文出自---African
翻译---by
居住在马里西南部的巴马纳人,他们的信仰和社会生活,在过去都是由6个社团主导,几乎所有的巴马纳男人都需要陆续加入这些社团,在部落长者指导下完成这个6个社团的所有训练,他们需要在这6个不同等级的社团中学习和掌握先辈们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每一个等级的入社都伴随着特定的面具仪式,大多面具是以动物形态为主。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第五等级社团时的羚羊头饰(Chi
即便是现在,巴马纳人在许多农业方面的宗教信仰上依旧保持这个传统,他们会在播种和收获的时候举行Chi
Chi
区域的不同,各种类型外型上虽有不同,当也有共同点,如三种类型羚羊的头部和身体都有“之”字型的半浮雕图案还有排列雕刻的圆圈以及小三角型装饰。还有的共同特点如三种类型的羚羊的形态都是几种动物的混合形态,长长的角是羚羊特有的,而它的头部,躯干,腿和尾巴还有微微张开的嘴巴和里面的舌头,让人联想到了非洲食蚁兽,它是高效率的掘土机,农民们自然也是非常尊敬爱护它。第二类羚羊面具的高度抽象就是其中混合了多种动物的造型特点,除了上述的非洲食蚁兽的特点,还加入了穿山甲的形态。从它们的动物习性联想到他们耕作时需要的技能,巴马纳人以此崇拜期盼他们能获得好收成。
农业作为巴马纳人的生活根本来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更多的收成,可以让一个巴马纳男人娶更多的妻子,生育更多的子女,因此巴马纳人把性爱和播种看成是相似的过程,它们都决定了生命的延续。
***********************************************************
http://s13/mw690/627e5ddfgx6CBrZW22o7c&690
网络注解:
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
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越额而下,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半圆形的乳房,雕赢刻在胸部较下的部位;两臂自然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或手掌张开,有突出的蛙嘴,发式也很别致。而且很少涂颜色,但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
班巴拉人的Chiwara羚羊顶饰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征,当地青年男女喜欢在喜庆节日时,用这种饰物装饰自己。班巴拉人经常将羚羊题材用于木雕,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动物形象结合起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在尼日尔河上游,有一种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点是两角向上而又向外弯曲,口形大张,好象在欢叫;后背有一个优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纹;表面光滑,图案匀称;羚羊腿用曲折线表现。
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苏古尼面具所代替。这种构图是一种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这类构图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躯干上有一些动物形象(晰蜴、马、小羚羊),并且上面经常雕上一个女人像。
***********************************************************
http://s12/mw690/627e5ddfgx6CBs09z6z9b&690
http://s16/mw690/627e5ddfgx6CBrYlZEPcf&690
触摸非洲雕刻的脉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05:02 人民网-人民日报
阿彬
当飞机快到苏丹首都喀土穆时,向下望去视野之内极少绿色。一踏上非洲的这片土地,一股干而热的风就迎面扑来。刚到的几天还有些新鲜感,但日子久了就感到十分地平淡,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直到有一天……
那天是当地穆斯林传统的宰牲节,我被朋友邀请去逛这里最好的街,被当地中国人称为“欧洲街”的地方。一家商店的橱窗吸引了我。走进这家小店,发现自己被各种各样的雕像包围着。十多平方米的铺面里,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摆满了土著风格的雕塑品,造型千变万化,人物表情丰富,动物栩栩如生。
非洲大陆森林资源丰富,盛产乌木、红木、桃花心木等适宜用作雕刻材料的珍贵品种,非洲雕刻艺人在从事木雕艺术品创作之前,要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一番严格的筛选。木雕艺术品大多选用乌木(亦称黑檀木),这种材料具有抗白蚁和抗自然干裂的特点,而且纹理细腻,质地坚硬,尤其是经过打磨后乌黑光亮,显得华贵高雅。有时非洲雕刻艺人们也选用铁木、红木、金木等材料。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洲人选用硬质木材从事人头像的雕刻,而雕刻面具时总是选择软质木材。这些木雕艺术品有个突出的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例如以动物为题材的装饰性雕刻品豹、牛、羚羊、狗、蜘蛛、四脚蛇等,大多是人格化了的,显得天真、活泼、稚气、淳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传统上,雕塑在非洲是用来顶礼膜拜的偶像,是祈求得到庇护、祛病消灾、保佑人们幸福安康的“神物”。非洲的木雕艺术品种类众多,其中既有非洲各民族崇拜的各种神像,也有反映家庭生活及庆典祭祀的雕塑,还有日常起居所用的各种器具。一根普通的黑木头、一块普通的石片、一张普通的毛皮,经过非洲土著艺术家们的创造,就变成了拥有夸张形象的塑像或便利的生活用具。把雕刻艺术运用在日常生活的器具上,非洲人认为这样不仅有很好的装饰效果,也有受神灵庇护的功效。
非洲的仪式多种多样,如婚丧嫁娶,庆祝丰收,驱魔赶鬼等等,因此面具的种类也各不相同。特定的人在仪式上一旦佩戴上特定的面具就成为某种神灵的化身,也就象征性地拥有或被赋予了巨大的能力或权力。在林林总总的雕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式各样的图腾和神像,比如极具装饰性的班巴拉人的基瓦拉(农业神)头饰。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又坚持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的部族。基瓦拉头饰是用木头、金属、毛发、植物纤维、贝壳等制成,信奉基瓦拉的班巴拉农人带着头饰跳舞以表示对基瓦拉的崇敬。
非洲的雕刻艺术表现的是一种稚拙美,是最自然的人性,是从材质中透出的生命的本能。它以其简洁的线条、粗犷的造型、富有想象力的夸张、变形和古老、神秘的魅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我走近雕像,用手触摸着这些非洲人顶礼膜拜、同神灵与祖先沟通的“圣物”时,仿佛抚摸着非洲的灵魂,能感觉到它的呼吸和它的体温,也仿佛听到非洲人密集的皮鼓声和高亢的歌声,它给我带来的是那样一种强烈的感性的震撼!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05日 第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