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浅的领悟(禺草号汉阳)

肤浅的领悟
人间最美不过的《纳兰词》
大年除夕之夜阖家看春晚,这几十年不变的习惯,被今年太潮的节目所改。隔音条件不佳的石库门,奇了怪!竟然整晚,听不到电视节目声。特意走了两条里弄,全都一样,灯火通明,均无过年氛围,难道大家和我一样,不愿浪费除夕之夜……
勉强看了两眼电视的我,感到荒诞无稽,干脆关掉,从舒适的沙发上爬起来看书。信手拿起人间最美不过的《纳兰词》,其中一篇《纳兰词•山花子》引起我的注意,词中写道:
“欲语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2023年春晚一台拼凑的节目
这位清代词坛上的一个“异类”,作为词之中兴期,屈指可数纳兰性德,是难得的几座词坛高峰之一,哪怕在如今学术界,大众普遍漠视清词的当下,纳兰性德也能赢得广泛的青睐,这是《纳兰词》,四百余年,一直受人追捧的根本原因。
生于清·顺治年间的纳兰性德,深受康熙玄烨的赏识,这位才华横溢,康熙十五年殿试二甲第七名的进士,在康熙二十四年溘然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最高成就,无疑是爱情词,其中悼亡之作,又为词中之翘楚。世称他:“北宋以后,一人而已。”当之无愧满洲第一大词人......
纳兰的词,虽感伤亦同,倾诉心中千回百折之怀念。他用明快流丽笔法,写出内心极度抑郁及沉痛。触景生情的纳兰,高举性灵派大旗,并在词坛上大展宏图。作为别树一帜“性灵派”理论,使纳兰、顾贞观、毛际可,三足鼎立于词坛中,共举此迎风招展的大旗。“性灵派”随着纳兰的早逝而夭折。顾氏伤心之余离京南下,使这个呼之欲出的词派胎死腹中,后人不禁掩卷长叹,无法弥补无尽的遗憾!
清-“性灵派”才华横溢的纳兰性德
只能从词面上,泛泛领悟词意的我,在解读词的寓意,了解更深层次的含义及文化背景,词与名词不同时期的更迭,名词的不同用法,传统中华礼仪及各字的具体用法、虚词、语法的不同处理、各时期形成的习惯等等方面,极易造成偏差和距离,好在作者逐一留下了注解,便于后读者的理解,及时能将词中辞藻与注解逐一核进行核对,知道各词藻的用意,方可搞清楚、弄明白,全词的背景和大意,进一步领悟作者词所中抒发的情感,所表达内容及背景的真谛。
《完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意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下面引用《纳兰词•山花子》中作者留下的注解,作详细的诠释:
例: 梦已阑,应解释为:梦已破。作者借用辛弃疾《南乡子•舟中记梦》“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
依约的寓意较为接近我们的习惯,此乃“隐约”,毕竟四百余年相距不太远。不过,特追加注解道 : 刘兼《登郡楼书怀》:“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含有情意绵绵之意。舒逊《感皇恩》:“谁道小窗萧索,青灯伴我,情依约。”一词兼二意。
草草轻率之意。梅尧臣《令狐秘丞府守彭州》:“前时草草别,渺漫二十年。”
又如环佩系女子的配饰,也指佳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环佩空归月夜魂。”
钿钗在白居易《长恨歌》:“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建,天上人间会相见。”钿钗,同样是说妇女首饰和佳人,分合用法不一。
“多少滴残”,李商隐《无题》:“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为平仄互调,将“滴泪多少”而掉换。
在当下,中国文化研究不断深化之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已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百余年来,人们一直偏重,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问题上争论不休,至今,各自仍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理论分析与时代声音在博弈。这里要多说一句:传统文化具有凝聚性,它是通过民族文化特性,传统上的集中和保存,展示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依顺归附;凝聚性,源于民众对民族共同文化认同及皈依。任何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凝聚性,这民族支柱,这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现代文化极具创造性,源于地球村逐步形成,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各民族,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泊来语的增多。虽然传统文化仍在不停地延续,在岁月的洗涤下,还是会逐渐淡去。接受新鲜事物,适应新时代人的需求,和审美观的变化。
古今文化上确实曾在一定的差异,北齐颜之推早就说过:“贵古贱今,重远轻近”。南潮·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而。”这类重古薄今,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的现象,在当代确存在一定的势力,有人说,这是距离产生美的典型。在现实生活中,此现象虽已是根深蒂固,在新环境的冲击下,还是慢慢发生演变、改进。
自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提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在两位领军人物带领下,一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在神州兴起,胡适为此做出重大贡献,为此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高举“文学革命大旗”的胡适
在这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zy的新文化运动下,对文学界的无情撕裂,从而新旧文学分道扬镳。所以说那场“新文化运动,”是文学界的分水岭。文言文的时代与现代相去甚远,这和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思想迅速远去分割不开。就拿官职来说,原来的参知政事、太守、光禄大夫、襄理.....成为当下专有名词,成为干扰现代人认知的拦路虎。文言文语法和现代语法的差异:文言文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这,与浅显直白的现代汉语相比,难度不知大了多少。
文言文章传达的思想,与现代文章的表现主题,差异是很大的。从它本身讲,语言以及文字载体,已经发生时间上的变化。如:汉代人不能理解夏商时代的文字,更不用说去理解其中内容,就是去辨认那些字,都很难。
这和一千年前的唐代,人们对司马迁的东西开始发憷一样。所以说:理解永远是个学习、寻觅追求的全过程,淡然不是最终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