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裳霞帔步摇冠”明-碧霞元君娘娘像
标签:
碧霞元君庙玉女池泰山老母碧霞元君娘娘像春建博物馆春建私人收藏 |
分类: 金*铜佛造像 |
年代:明*碧霞元君娘娘像*铜质.尺寸18.8厘米
http://s12/middle/627d2537t8a2412b7d92b&690
年代:明(公元1368年—1644年){距今约600年左右}
http://s15/middle/627d2537t8a2412e5a48e&690
【名称】:碧霞元君娘娘像
【类别】:金铜造像
【年代】:明
【文物原属】:明宗教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春建.私人收藏
http://s1/middle/627d2537t8a2413412cc0&690
【简介】:碧霞元君娘娘像为青铜材质,单体铸造,内地风格,碧霞元君是道教的女神,俗称泰山奶奶,她头戴凤冠,面目慈祥,双目圆睁,鼻梁高挑,肩搭霞帔,穿拖月华裙,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宫绦在中间打几个环结,下垂至地,双手捧印信,双足分开立于方几之上,工艺细致,题材较少,品相完美。
http://s12/middle/627d2537t8a2413135b1b&690
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碧霞元君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碧霞元君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盖出现于唐代,此时也应该出现了其祠庙。宋代,碧霞元君庙在一些地区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后祠庙数量急剧增多,行宫遍布大江南北。碧霞元君庙会规模较大,在华北的一些地区规模尤大。碧霞元君庙的规模不一,有一些相当大,超过了泰山的祖庙。皇帝、王公、太监、官员、僧道、士绅、百姓、军人等阶层都参与了碧霞元君庙的修建。碧霞元君庙大多有香火地。其祠庙由道士主持的较多,由僧人管理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有碧霞元君庙与东岳庙、天妃宫混淆的情况。对于碧霞元君这种民间信仰,一些封建士大夫颇有微辞。
娘娘头饰:明代皇后冠饰
明代皇后服饰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塑像头饰和明代皇后头饰是一样的,凤珠翠冠。
http://s2/middle/627d2537t8a24139cc461&690
http://s5/middle/627d2537t8a241e04ceb4&690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态。]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许飞琼、萼绿华,皆女仙也。]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霓裳曲凡十二遍而终。]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予自江州司马转忠州刺史。]
移领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自玲珑以下,皆杭之妓名。]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只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睹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云梦呼召来,似着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云。]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钱唐诗云。]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夫差女小玉死后,形见于王。其母抱之,霏微若烟雾散空。]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娟、态,苏妓之名。]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宫廷乐曲。出自印度,原名《婆罗门曲》,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呈宫廷,经唐玄宗李隆基加工润色,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玄宗宠妃杨玉环就以善舞《霓裳羽衣舞》闻名于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