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虹裳霞帔步摇冠”明-碧霞元君娘娘像

(2010-07-03 16:02:12)
标签:

碧霞元君庙

玉女池

泰山老母

碧霞元君娘娘像

春建博物馆

春建私人收藏

分类: 金*铜佛造像

年代:明*碧霞元君娘娘像*铜质.尺寸18.8厘米

http://s12/middle/627d2537t8a2412b7d92b&690

年代:明(公元1368年—1644年){距今约600年左右}
http://s15/middle/627d2537t8a2412e5a48e&690
【名称】:碧霞元君娘娘像
【类别】:金铜造像
【年代】:

【文物原属】:明宗教文化
遗物
【文物现状】:春建.私人收藏

http://s1/middle/627d2537t8a2413412cc0&690

【简介】:碧霞元君娘娘像为青铜材质,单体铸造,内地风格,碧霞元君是道教的女神,俗称泰山奶奶,她头戴凤冠,面目慈祥,双目圆睁,鼻梁高挑,肩搭霞帔,穿拖月华裙,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宫绦在中间打几个环结,下垂至地,双手捧印信,双足分开立于方几之上,工艺细致,题材较少,品相完美。

  明代皇后霞帔
  明代皇后服饰霞帔: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霞帔是一种帔子,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显得挺拔高贵,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隋唐以后,人们常赞美这种服饰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称。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形容。到了宋代,已正式将它用作礼服,并随着品级的高低在刺绣纹样而有所不同

http://s12/middle/627d2537t8a2413135b1b&690
  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来历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开专有。  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出身: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碧霞元君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  岱庙遥参亭内自明以来一直供奉碧霞元君,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现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元君庙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历史发展:
  碧霞元君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盖出现于唐代,此时也应该出现了其祠庙。宋代,碧霞元君庙在一些地区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后祠庙数量急剧增多,行宫遍布大江南北。碧霞元君庙会规模较大,在华北的一些地区规模尤大。碧霞元君庙的规模不一,有一些相当大,超过了泰山的祖庙。皇帝、王公、太监、官员、僧道、士绅、百姓、军人等阶层都参与了碧霞元君庙的修建。碧霞元君庙大多有香火地。其祠庙由道士主持的较多,由僧人管理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有碧霞元君庙与东岳庙、天妃宫混淆的情况。对于碧霞元君这种民间信仰,一些封建士大夫颇有微辞。
http://s12/middle/627d2537t8a24136ef33b&690
娘头饰:明代皇后冠饰
明代皇后服饰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塑像头饰和明代皇后头饰是一样的,凤珠翠冠。
http://s2/middle/627d2537t8a24139cc461&690
   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道教神仙中,碧霞元君威灵赫赫,庇佑九州。特别是明、清时期,正统道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受到限制,而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却达到了鼎盛,“泰山行宫” ( 娘娘庙 ) 遍及全国,元君诞辰日的庙会演化为民俗节日,每年到泰山朝山进香的十方善信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这种兴盛,正是道教趋向民间、趋向世俗,普及于普通民加以中的一种体现。从这种意义上讲,明清道教并非衰落,其影响更加广泛,时至今日,到泰山碧霞祠朝拜元君的香客游人每年尚达百万人,碧霞元君信仰依然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相关故事]:(摘自网络)
http://s5/middle/627d2537t8a241e04ceb4&690

      霓裳羽衣歌 
      唐 白居易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态。] 
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许飞琼、萼绿华,皆女仙也。]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霓裳曲凡十二遍而终。] 
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一落人间八九年,耳冷不曾闻此曲。 
湓城但听山魈语,巴峡唯闻杜鹃哭。[予自江州司马转忠州刺史。] 
移领钱唐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 
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 
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自玲珑以下,皆杭之妓名。] 
虚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只应三度按。 
便除庶子抛却来,闻道如今各星散。 
今年五月至苏州,朝钟暮角催白头。 
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 
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 
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 
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 
唯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 
四幅花笺碧间红,霓裳实录在其中。 
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 
眼前仿佛睹形质,昔日今朝想如一。 
疑从云梦呼召来,似着丹青图写出。 
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 
君不见,我歌云,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云。] 
又不见,我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钱唐诗云。] 
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 
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夫差女小玉死后,形见于王。其母抱之,霏微若烟雾散空。] 
娇花巧笑久寂寥,娃馆苎萝空处所。 
如君所言诚有是,君试从容听我语。 
若求国色始翻传,但恐人间废此舞。 
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 
李娟张态君莫嫌,亦拟随宜且教取。[娟、态,苏妓之名。]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宫廷乐曲。出自印度,原名《婆罗门曲》,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呈宫廷,经唐玄宗李隆基加工润色,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玄宗宠妃杨玉环就以善舞《霓裳羽衣舞》闻名于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