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奶爸南通吴同城中农宝宝早教育儿 |
课程一:“现场演唱会”。奶爸不喜欢唱K,因为需要应酬,没办法才练熟了几首歌备用,那种“羞于开口”的状态,却被宝宝终结。那是宝宝出生的第五天,忽然地不好睡,奶爸抱着宝宝,自然地就哼起了“吴”式儿歌:“宝贝睡觉了,宝贝睡觉了,不哭也不闹,不是好宝宝”。按照常理,最后的词应该是:“不哭也不闹,是个好宝宝。”或许是奶爸骨子里一点点的“与众不同”在起作用,偏偏把歌词唱成“不哭也不闹,不是好宝宝”。哄宝宝,自然是希望他不要哭闹,乖乖睡觉,宝宝不哭不闹,却是不现实的,这应该是奶爸的完整想法。
回家之后,奶爸继续着“吴”式歌曲的改词,最有名的,是将“北京有个金太阳”,改成了“北京有个吴同城,吴同城,恩、恩、恩。。。。。。”一边哼唱一边抱着宝宝走舞步,歌声与动作浑然一体,宝宝怡然自得。奶爸这招,成为我们家许多时候,哄宝宝的秘籍。自从奶爸发现唱歌对宝宝有很大的吸引力,就开始鼓动家里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做得最好的是成成外婆,因为外婆之前就参加自发的广场舞,唱起来一点都不吝啬自己的声音,成成的舅舅与舅妈可以单独对着宝宝唱,却不好意思当着我们的面唱,而成成的奶奶、爷爷,都属于“哑巴”教学一类的,就算奶爸再怎么开导都唱不出口(这恐怕就是孩子不能给老人带的原因之一吧?不过,奶爸认为,还是要看什么老人,如果像成成外婆那样,就没有什么问题)。
奶爸在唱歌方面就属于不管不顾,老脸皮厚类型的,只要是觉得可以和宝宝“交流”的,奶爸张口就来,从奶爸小时候学到的“儿歌”:“学习雷峰好榜样”到改编加动作表演“鬼子进村”(宝宝就是奶爸手里端着的“枪”),再到自己写词的歌曲,比如“宝贝快长大呀,长大找两个女朋友啊,分一个给老爸。。。”此处或许儿童不宜,吴同城小朋友,你以后应该看得懂的,歌词纯粹是即兴创作,不可模仿,更不可当真兑现。
课程二:“对牛谈话”。宝宝属牛,我们跟宝宝说话,就是“对牛谈话”啦。较早以前,奶爸听说一个案例,某人将孩子给乡下的老人带,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爱说话,像个呆瓜,原来是老人平时沉默寡言,不爱跟孩子语言交流。于是奶爸知道,“哑巴”式教育是大害,不管宝宝听得懂听不懂,多用语言“刺激”宝宝,肯定没错。
奶爸每天回到家里,对宝宝说得最多的就是:“儿子、儿子”。奶爸此言一出必肉麻倒一片,因为奶爸“儿子”的提及率确实太高了,而且带着长长的尾音(说明用了感情的哦),不肉麻才奇怪呢,以至于成成妈问:你要是生了女儿该怎么叫呢?
除了喊“儿子”,第二多的就是喊宝宝的名字“吴同城”,管他能不能听懂,强化记忆再说,有时候,奶爸重复着喊:“儿子”,或者是:“吴同城”,宝宝就盯着奶爸看,奶爸会跟边上的人说:“宝宝一定以为爸爸是个神经病,老是在那里喊什么喊呀”。有时候奶爸还会跟宝宝“扯”很多别的话,成成妈说,你不要说那么复杂,宝宝听不懂那么多。奶爸心里想:以宝宝那么小,估计说什么都是听不懂,哈哈,随便说。偶尔,奶爸也会说顺了嘴,说“宝宝,你是个二百五”,立马招来成成妈与外婆的反对,成成妈说“你才是二百五呢,你是二百五爸”。吴同城小朋友,你以后懂的哦,爸爸这是带着爱意,跟你逗闷子扯闲篇呢。
成成妈、成成外婆都是语言教育的践行者(事实上,奶爸现在要上班,主要的教育工作还是由她们两位完成的),每天上午,宝宝醒来之后,她们都会把宝宝放在床上,或者抱在怀里,然后开始一天的“对牛谈话”,什么“宝宝真乖”啊、“宝宝真是个帅宝宝”啊、“宝宝想说话了呀”等等。
课程三,“听音乐”。按照“科学”道理教导的,我们从宝宝还在肚子里就开始给他听音乐,“科学”界称之谓“胎教”,实话实说,奶爸是不相信的,不过,反正不费劲,又不会有负面作用,别人做了,咱们就跟着做做吧。
在医院的时候,我们带了电脑去,每天给宝宝听音乐,内容都是成成妈一早就准备的“胎教”音乐,回家之后,基本坚持做到每天给宝宝听,假如宝宝听得懂,应该熟悉这些在娘肚子里就听的旋律吧,哈哈哈。
奶爸车里有一套迪士尼的电影、电视剧、歌剧的音乐碟,很适合孩子听,虽然估计宝宝现在听早了点,还是上车就让他听,有时候觉得节奏过快,就换成舒缓些的钢琴曲。可能因为汽车的特殊内环境(保温、摇啊摇的像天然摇篮)孩子一上车就睡觉,从来没有吵闹的现象,这跟他平常睡得少的现象,反差很大。
以上三个课程,基本可以列入“听觉”教育,下面这个就是视觉教育了。
课程四,“给爱琢磨的宝宝点颜色看看”。我们家客厅里有一盏吊灯,当初买的时候,只顾着好看,没考虑与环境的比例,显得大,不是成功之选,也许我们在客厅抱宝宝的机会比较多的原因,宝宝从很小的时候(估计出生十几二十天的样子),就开始喜欢盯着那盏灯看,用奶爸的语言解读,那是吴同城小朋友人生里的第一座迷宫,总是盯着看,然后不断地“琢磨”,“恩,那是什么呢,什么呢,怎么看,也看不明白,真奇怪”。除了喜欢看吊灯,宝宝还喜欢看爸爸妈妈的结婚照,一个人可以盯着看很久,在这里,奶爸要提醒大家,一是不要让孩子看开着的灯,道理很简单,容易伤到眼睛。二是不要长时间一个角度看,容易“斗鸡眼”,在宝宝盯着看的时候,可以不断换换角度(说不定还可以锻炼宝宝眼睛的灵活度呢,不过,肯定不能换得太快,宝宝也会“眼花”)。
听说宝宝需要近一点距离看色彩,奶爸去书店,却没找到合适的图画,成成妈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宝宝暂时先画了三幅画,请欣赏下吧:
最后一个课程属于户外“拓展”教育。
课程五,“郊游,是宝宝最好的“拓展”教育。”成年人工作久了,需要“拓展”训练来换换生活的感觉,对小宝宝来说,外出走走(郊游),就是最好的“拓展”教育。
除了去医院洗澡、检查、打预防针,宝宝的远行记录有两次,一次是满月去被奶爸的外婆、姨妈观看,一次是送奶爸的爸爸回家,可能是车子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宝宝的可视承受力,宝宝懒得看外面的风景,像头小猪一样,上车就睡觉,两次都是这样,奶爸开玩笑说,下次宝宝不睡,就带他出来兜风,我们还商量着,等以后宝宝长大了,要定期带他到乡下,最好还能亲自种种菜。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玩了命的离开尘土,直奔城市,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源,却都来自养育我们的黄土大地,虽然我们每个人在城市里看上去活色生香,却不可以忘记自己来自大地,有机会,大家都带着家人一起到乡下“透透气”,换换生活空间吧。
奶爸提示:带孩子“兜风”的时候,不要真的被风兜到,毕竟宝宝还小。还有考虑到最近流感越来越严重,孩子可以看风景,接触大自然,但是要避免被人围观,更不能被人以疼爱的名义“动手动脚”,不过现在一般人都懂得看宝宝要实行动物园、博物馆政策:“只许参观,不许动手”。

(“蓝天与绿地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啊”,这是奶爸生活了十年的环本农场。三、四十年的时光,随随便便就成了往事,当年都是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来到这个农场的人们,如今老的已经进入垂暮,少的都各奔前程,失去了人气,就失去了繁荣,一切都只能写在记忆里,写在浅浅的叹息里。很难想象,当许多农村现有的老人都故去的时候,当年轻一代都为城市化进程做了贡献时,故土,还有谁在守侯)
(难道,最后的守侯者是它?!认真地戳向纯粹的蓝,努力地试探天空的深度)
我们家的“早教”课程纯粹天然野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人工培育,但有不妥之处,请一笑了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