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期末复习题
(2015-12-16 08:54:03)
标签:
复习初一文言文爱莲说 |
分类: 课内文言 |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濂溪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创始人。后人称周敦颐为濂溪先生。本文体裁是说,即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检查: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宋代理学创始人。后人称周敦颐为
。本文体裁是
,即
,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二、书下注释:①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②蕃: 多。 ③淤泥: 污泥。 ④濯: 洗涤。 ⑤妖: 美丽而不端庄。 ⑥亵玩: 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⑦亵: 轻慢。⑧隐逸:指隐居的人。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⑨鲜:少。⑩宜:应当。其他重点字词解释:①独:只。②自:从。③盛:很。 ④染:沾染。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⑥通:通达。
⑦直:笔直。⑧蔓:生枝蔓。⑨枝:长枝节。⑩益:更加。⑪亭亭:耸立的样子。⑫植:立。⑬谓:认为。⑭君子: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检查:书下注释:①说:
②蕃: ③淤泥: ④濯: ⑤妖: ⑥亵玩:
⑦亵:⑧隐逸:⑨鲜:⑩宜:其他重点字词解释:①独:②自:③盛: ④染:⑤清涟:⑥通:
⑦直:⑧蔓:⑨枝:⑩益:⑪亭亭:⑫植:⑬谓:⑭君子:
三、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切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好,那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四、文章主旨:本文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与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五、写作方法: 1.托物言志:本文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与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2.运用衬托:文中以菊为正衬,牡丹为反衬,突出莲的可贵及作者的爱莲之情,进而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与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3.运用对比:(1)莲与牡丹对比,在牡丹的反衬中突出莲的超凡脱俗。(2)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在对比中显示不良风尚之盛。
(3)爱菊者与爱莲者虽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高洁的情操。莲比菊更显得可贵。
六、文章内容结构提示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的寓意:
方面角度
关键词句
象征君子特点
作用情感:
1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质朴 洁身自好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
2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 行为正直
子之德,表明自己洁身
3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志洁行廉
第二段:发表议论,点明莲花的喻意,点明题旨
三种花
特点品性
象征 三种人生活态度与人生观
代表人物
作者态度
莲
洁净清香 —
君子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周敦颐]
以莲自比
作者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永葆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
对花之爱
关键词句
作者情感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世风的鄙弃
思考题:1.作者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何作用?这是衬托的写法,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突出莲的卓然超群的形象;更加突出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2.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托物言志写法。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人生追求。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分别象征君子的哪些特点?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庄重,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诩)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达事理,刚正不阿,行为方正,美名远扬)③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4.为什么作者独爱莲呢?显然,这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有密切联系。他认为莲花有七种可贵品质,这七种可贵的品质也就是他爱莲的原因。请分析这七种品质。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自己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②莲花“濯清涟而不妖”(比喻不献媚取宠,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③莲茎“中通外直”(比喻思想行为的通达正直,胸怀豁达。)④莲茎“不蔓不枝”(比喻不拉拢勾结)⑤莲香“香远益清”(比喻把好的名声传播久远)⑥莲株“亭亭净植”(比喻卓然独立,坚守节操)⑦莲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态度严肃,气节高超,凛然不可侵犯)5.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例①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正真的成功者。例②同意孟子的观点: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与一种人接触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与其具有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相处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正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言,一样的事物常常会聚拢在一起,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前一篇:古典诗词鉴赏炼字题型
后一篇:《爱莲说》复习检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