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研讨
让我们一起来实践大问题教学——
“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的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并且挑战性强的问题。
大问题——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课堂教学的主线。
大问题教学呈现“板块式”结构,教学以 “话题”的形式呈现。教学活动不是表现为细碎的“答问”,而是表现为师生的“对话”。“深度对话”让课堂变得扎实而流畅。
第一板块:你画的三角形和别人画的三角形一样吗?
师:同学们,三年级的时候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大家都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原来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定义,也就是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还要学习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特性。
师:我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建议大家稍微画得大一些,等一下要给同学看的。
生:(画三角形)
(提示: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学生画三角形的时候要关注后进学生的情况,确保都能顺利的画出来是接下来学习的基础。要重点关注的是必须两两相连)
师:都画好了吗?同座位同学互相看一看,是不是都画好了。
生:画好了。
师:你画的三角形和别人画的三角形一样吗?
生1:不一样!
生2:一样!
师: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到底一样不一样?
生:因为每个人画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说是不一样的。
(提示:这里讨论形状和大小有必要吗?)
师(追问):怎么理解你说的形状和大小不一样呢?
生:有的是瘦长,有的矮胖,有的正,有的斜,有的大,有的小。
师:“一样”又怎么理解呢?
生:其实无论多大多小,都是三个角,三个顶点,由三条边围成。所以我说是一样的。
(提示:如果有这样的表达,三角形的定义已经初步概括出来了。大问题教学需要设计类似于“你画的三角形和别人画的三角形一样吗?”这样的有思考空间的问题)
第二板块:如果要向别人介绍你这个三角形,你准备介绍哪些内容呢?(大问题-1)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好,当我们每个人都画出一个三角形的时候,可能我们画的三角形就是独特的。接下来,我想请大家思考,如果要向别人介绍你画的这个三角形,你准备介绍哪些内容呢?我想知道我们班是谁介绍的最全面。
生:(思考)
师:我建议大家边看书,边在自己的三角形上做些标记,这样你介绍的时候大家能看得清楚。(大空间-1)
师:接下来,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你画的三角形?介绍的时候,请用好屏幕上的这四句话。1.请大家听我说——;
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
(提示:这个话语系统,有助于学生做小老师时的表达,老师们可以用些时间训练学生)
生:(举手)
师:这位同学要到展台上介绍他的三角形。请到讲台前面来。
(提示:教师要让这位学生脸朝黑板,并请他稍等一下再介绍)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要给我们介绍他画的三角形,你猜他可能会介绍到什么?
(提示:让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又不让他说话,却让全班学生去猜他的想法,由于学生都踊跃参与,课堂马上变得活跃起来。这是黄爱华老师常用的教学套路。“忽悠学生”的技巧之一,老师们要学以致用)
生:(1)有三条边;
(2)有三个角;
(3)有三个顶点;
(4)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5)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6)高和底;
(7)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8)具有稳定性。
(提示:学生喜欢参与“猜一猜”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安排也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有助于学生有更精彩的表达。过程中师生共同理清了汇报的思路,这个理清对全班学生来说都是有必要的,包括准备汇报的学生)
师:接下来,我们就请这位同学介绍。问题是这位同学介绍了,等一下走了,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怎么办?
生: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
师:好主意。开始吧!
第三板块: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生:……(大空间-2)
(提示:大问题教学强调“让学”,内涵主要有四点:
(1)给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思考空间;
(2)采用一定的策略呈现学生的真实思维;
(3)通过课堂上的深度对话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
(4)师生共同概括归纳并板书学习成果。
以下是本节课大问题教学的核心环节,建议如下:
无论这位学生的表达是否流畅,都让他讲完。如果讲得太快,另一位学生来不及板书,可以适当控制;如果表达的节奏把握很好,就给予肯定和欣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个倾听者,而倾听的核心是思考。主要任务是:
(1)关注三角形的定义、名称和稳定性这三个知识点落实的情况,判断哪些点上需要强化。(可以做出的判断是,定义和部分名称,如边、角和顶点比较容易,而底和高还有稳定性是难点。可以先易后难。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表达,让学生教学生是最好的办法)
(2)需强化的环节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落实?可能有的方式是:
a.在生生对话中以追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对话概括后做出板书;
b.在学生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教师也可以举手,提出问题,解决后做出板书;
c.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分享思考,如理解对应的底和高、画高等;
d.在这位学生分享完成后教师让别的学生补充。
(3)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的每一个书面表达都可能成为教学资源,教师要灵活运用。)
第四板块:我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底,我讲不清楚,谁能帮帮我?
生:我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底,我讲不清楚,谁能帮帮我?
师:要讲清楚你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底,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一个三角形的高和底。我们再看看书。大家可以把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讨论。(大空间3)
生1:什么叫做对边?
生2:画垂线都是直直的画一条直线,怎么又是一条线段呢?
生3:这条对边叫做底,别的对边呢?
生4:三角形有几条高和底?
(提示:这里要落实以下几点。(1)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就有一条对边,必要时可以课件演示更直观;(2)高是一条线段,从顶点到垂足之间。教学时可以同步指导画高;(3)一条高就有一条相应的底,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和对应的三条底,也可以叫做三组底和高。(4)可以让学生量出所画三角形的底和高。苏教版教材先让学生量人字架的高度,再建立高的底的概念,巩固的方式也是量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底和高。高的定义表述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老师们可以借鉴。如下图。
http://s7/mw690/627c517bgx6CAoq8J8i16&690
苏教版教材分析是这么说的: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第24页例题和“试一试”,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
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
以下是本节课大问题教学的核心环节,建议如下:
无论这位学生的表达是否流畅,都让他讲完。如果讲得太快,另一位学生来不及板书,可以适当控制;如果表达的节奏把握很好,就给予肯定和欣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个倾听者,而倾听的核心是思考。主要任务是:
(1)关注三角形的定义、名称和稳定性这三个知识点落实的情况,判断哪些点上需要强化。(可以做出的判断是,定义和部分名称,如边、角和顶点比较容易,而底和高还有稳定性是难点。可以先易后难。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表达,让学生教学生是最好的办法)
(2)需强化的环节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落实?可能有的方式是:
a.在生生对话中以追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对话概括后做出板书;
b.在学生提出: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教师也可以举手,提出问题,解决后做出板书;
c.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过程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分享思考,如理解对应的底和高、画高等;
d.在这位学生分享完成后教师让别的学生补充。
(3)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的每一个书面表达都可能成为教学资源,教师要灵活运用。
第五板块:怎么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呢?
生:怎么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呢?
师:请同学们用三根牙签围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用这三根牙签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
生(齐):能。
老师请来几位认为"能"的学生到展台上演示,若干次尝试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怎样移动牙签,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
师:(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在每一张课桌的抽屉里各藏有一个三角形和多边形木架,请拿出来,同座之间互相拉一拉……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三角形木架怎么拉也不变形,而多边形木架轻而易举就变形了!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三角形只要三条边长固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生:因为多边形的边长虽然固定,但它的形状和大小并不能确定……
(提示:将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先用牙签围三角形,再借助经典的拉三角形、多边形木架验证。这样的教学不仅形象、易懂,而且科学、明确地指向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课题组认为“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的核心主张——
1.教师的高尚不在于讲台上用过多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的富有,而在于为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空。
2.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问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3.一个有张力的数学课堂必然最大程度的接近孩子真实思维,使其得以展示和完善。
4.课堂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
5.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是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是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存真理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