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分析

(2013-01-19 12:45:53)
标签:

生命力

文字

数目

现实

文化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案例、叙事

       紧扣细节 直抵心灵  

                      ——《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分析
   随着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更深的领悟到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就要抓住教学细节,特别是要抓住和利用文本的文化细节,何谓教学细节,其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下面,我将以案例赏析的形式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作者和他的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作者的心为之动容,发出了直抒胸臆的一声赞叹!请同学们快速搜索课文,找一找是哪句话?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是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榕树的美丽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生1: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生2:这是作者远看榕树的情景,让不知情的人误以为是一片榕树林,可见榕树是多么大、多么茂盛啊!
   师:真好,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感悟来和大家交流,令我们真是受益匪浅呀!
   生1:写远看榕树的情景时,也有一句话直抒胸臆,树叶真绿得可爱。这样,让人们感觉绿叶也有了生命似的。
   生2:近看榕树的情景有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原来是一株大树,不是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现在请同学们注意了,咱们的学习小伙伴说话了我知道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了
   生(齐读):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生1:从这里,我感觉到了榕树枝干多,再看看书上的图,怎么也看不出只有一棵树,可见榕树之大。
   生2:字把榕树写活了。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很准,说的也不错,那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发挥一下大家的想象,说说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见了一座绿洲,令人向往。
   生2:我看见许许多多的枝干,一顺儿朝下,扎进了泥土里。
   生3:我还看见更茂盛的枝叶像扇子一样覆盖在水面上空
   师:请大家继续想象,并注意用耳朵听,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师深情朗诵)那么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怎样理解呢?
   生1:我觉得就是说这株茂盛的大榕树,正在孕育着新的绿叶,来年定会更茂盛!
   生2:新的生命在颤动也就是指绿叶在阳光照耀下很耀眼,显得有生气!
     生3:我认为指的是这一大株榕树,绿绿的,让旅途的人们见了,眼前一亮,疲劳也消除了,在榕树的召唤下,心情放松,似乎更有力量了!
     师:是啊!这株榕树枝叶茂盛,大且绿,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充满生命活力。树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积极学习、生活呀!
 案例分析
    文化细节往往就在作者直抒胸臆之处,这跳动的字眼就是作者那跳动的心!所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找作者第一次见到大榕树之后直抒胸臆的一句赞叹!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叙述脉络,深入体味作者灵动跳跃的文字语言,体会作者的一番深情描绘。学生或深情朗诵一番,或直抒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学习促进。而阅读教学中这种有效生动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同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自我。本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时适时想象,由词句漫延开来,细细品味,渐渐升华,形成画面,妙趣天成。学生想像丰富,又极具说服力,比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要生动多了,升华主题更是自然而然了。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我们的繁琐分析来代替,固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从上面这一片断中可以看出,学生充分读文后想像画面,然后教师才引导学生与大家交流,让学生实现潜在文本现实文本的转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对话水平。而在交流之中,老师始终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紧扣文本细节,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育人目标,让课堂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