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安日报》金周刊龙版特刊《泰山龙脉论》

(2012-02-17 15:00:41)
标签:

杭州日报

品周刊

都市周刊

泰安日报

金周刊

作家

落飞

评论

时尚

20120120日金周刊04-05版(龙版)

泰山龙脉 民族纽带

 

    关于“泰山龙脉”的文化研究,始于康熙皇帝撰写的《泰山龙脉论》。此文论述了“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即长白山、泰山“龙脉”相连,这篇貌似堪舆学或地质地理学的文章,它是一篇安邦定国的政治论文,是一篇充满智慧倡导民族和谐的“统战”论文,有着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深层次用意。

  

    在五岳中,泰山位于最东方,“山以岳遵,岳为东最”。根据五行学说,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横山、西岳华山、中岳西山等五大名山定了中国五行。而五行家们按照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四象之一的青龙,所代表的方位是东、左,泰山在五行中正好占据东的方位,所以,世人皆称泰山为青龙。

    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国山”,才使得泰山与龙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探寻泰山历史遗址,我们不难发现泰山与龙的紧密关系。

作者 落飞

 

http://s6/middle/627b768fhb92385b306f5&690

 

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

 

    近代美国汉学家盖洛《中国五岳》中写道:康熙帝在泰山顶上,“灵感降临,巧妙地写出一篇祭文,不仅提到了自己的神圣出身,而且也在清政权与东岳泰山之间建立起一种自然的紧密联系。”

    盖洛所说的这篇宏文,便是著名的《泰山龙脉论》(又题为《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收入《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集》卷二七)。此文对泰山山脉起源作了考察,认为实发龙于长白山。此论问世,即在朝野引起重大反响。

 

什么是龙脉

     “龙脉”本意,是指山川形势、气象与脉络连属,为堪舆学(风水学)上的重要概念。简单而言,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在中国古代,“龙脉”之说不仅作为建筑城池的依据,甚至认为天下盛衰潜消、人物凶吉荣达,皆由所处“龙脉”而定。泰山远在先秦时已是夏族心目中的神山之一,秦汉之后地位更日益崇高。明奠都北京,泰山以“密迩京师”,其信仰得到进一步加强。列帝有大典礼、大征伐,皆行告祭,直将泰山视为明帝国之保护神。

  与泰山保障明廷说遥相呼应的,则是泰山发脉“中龙”说。在古堪舆家之心目中,认为天下万山万脉,皆发端于祖庭昆仑,其脉共分三大干龙,泰山属中龙。其说反映了泰山与中原王朝相吻合的政治观念。明万历时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定泰山“为中龙之委”,其论称:“自昔堪舆家皆云天下山川起昆仑,分三龙入中国……起泰山入海,是为中龙……古今王气,中龙最先发,最盛而长……泰山塞护海东,王气不绝。

 

泰山龙脉论创建的背景

    当满洲铁骑涌入中原后,满族的统治者面临着如何重新面对汉文化的严峻抉择。

    作为汉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泰山信仰,于是便凸现在满族帝君的面前。清顺治,发布了一项关于泰山的诏旨,宣布恢复自明亡以来中断的泰山祀典。不过,满汉毕竟是两支源流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虽在大融合之中,亦难免发生重重碰撞,种种冲突。汉族泰山信仰与满洲长白信仰的歧异,成为一个长期困扰清廷的难题。

  绵延于东北边境上的长白山,是爱新觉罗的发祥地。在康熙朝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上,长白位列第一,取得法定第一神山的显赫地位。然而在汉族的名山信仰中,长白山的地位远不及泰山之尊大。这一泰山与长白山在国家祀典上的尊卑之争,暴露了满汉信仰文化互难相容之现实。如何在不触动既定祀典的前提下,协调两族信仰,统一思想认识,并能取得满汉双方心理上的认可,已成为康熙在万机之中须予解决的要务之一。“泰山山脉来自长白”的创论,便是在这种历史局势下横空出世的。

 

泰山龙脉论的可信度

    康熙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主持编绘的《皇舆全图》,已采用当时西方先进的测绘方法,在所著《几暇格物编》中对地质地貌亦多有研讨,确具有一定的地理学知识。而且,他曾亲至泰山与辽东,“细考形势,深究地络”,并且“迁人航海测量”,察觅山脉走向。故所述长白及其支脉的地理形势,都极为确切明晰。然而,康熙倡为此论,其意旨绝非在地理方面,乃是更着眼于政治与文化。

    乾隆间泰山学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对此公案予以总结:“盖自圣祖御制《泰山龙脉论》出,而百家息喙矣。”至此,有关泰山山脉的论争暂告一段落。

 

 ——节选自泰山学者周郢所著《康熙大帝与〈泰山龙脉论〉》

 

泰山龙脉论的时代意义

 

    传统堪舆学认为,中华大地有三条龙脉,泰山为“中龙”之脉。关于“中龙”之脉与长白山的联系,多数满汉臣工都表示赞同,认为“圣祖仁皇帝御制《泰山龙脉论》,范水模山,大启群蒙矣”。

 

《泰山龙脉论》的撰著,加深了对泰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泰山是一座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神圣之山,泰山之“泰”字就是大吉祥的意思,主春、主生、主震,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至明朝,历代帝王都曾到泰山封禅祭祀或遣官致祭,以示“君权神授”,以祈“国泰民安”。

    康熙皇帝对中国文化有着较深的了解,对泰山也有着很深的研究,《泰山龙脉论》的撰写决非一时兴趣所致。

 

《泰山龙脉论》将满汉两大民族的圣山——长白山和泰山巧妙地喻为巨龙首尾相连,寓意极为深刻

 

    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内,是满清先人、金之政权的建立者女真人的发祥地。  

    作为真女人子孙的满清人,特别有着政治大智慧的康熙皇帝,不仅继承了先祖们对长白山、泰山的信仰崇拜,而且巧妙地以“龙脉”把两山联系在一起,实为绝佳上策。清代对长白山的祭祀始于康熙帝,但“敕封长白山之神,礼典如五岳”。

   《泰山龙脉论》一方面讲“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另一方面又讲长白山龙脉“海中伏龙于是平陆起,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穹崇盘屈为五岳首。”,“则长白之龙,放海而泰山也固宜。”若明若暗地讲泰山是龙头,长白山是龙尾。一位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同时照顾到了满、汉两大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无疑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泰山龙脉论》不仅直接影响了山东人闯关东的精神,而且也促进了泰山文化与东北区域文化的交融 

 

   “可以算得上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的闯关东,移民主体是泰山信仰文化圈的山东、河北、河南民众(香客),有关资料显示,清朝至民国300年间,仅山东籍的闯关东者就达2000万人。何以如此,康熙皇帝的《泰山龙脉论》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障碍。既然泰山与长白山龙脉相连,那么这“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

    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也是文化的流动与传播。山东人乡土情结很浓,把泰山看作神山、圣山,是精神家园。他们到了关东,同时也带去了泰山文化,在为数众多的闯关东民俗中,泰山信仰是一个大亮点。

    一是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在人们心目中,泰山石敢当是正义的化身,平安的使者,具有“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的功能。入关东和闯关东的关内人不仅把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带到了关东,在房基、门口、桥头、要冲刻勒“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以用来避邪禳灾,而且把泰山石敢当的扶正压邪精神发扬光大。

    再者为民间香社习俗。不仅在关东地区建泰山神“行宫”以便朝拜,而且还经常到泰山祈福、还愿。

    三是“长白人”在泰安为官者不仅保护泰山,研究泰山文化,而且离任或致仕后传播、弘扬泰山文化。

  

  ——节选自泰山学者吕继祥所著《泰山文化——泰山龙脉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