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书经历
(2014-10-26 21:17:05)
标签:
文化书法 |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
2002年从首都师大毕业,学也学了很多,练也练了很久,可好像悬在半空,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抓不到救命稻草,也没有立锥之地。
2003年,决定在汉代立根基。在十几种汉碑中,寻寻觅觅。《史晨》复杂艰深,拒人千里之外;《张迁》质朴刚健,仅能得其形;学《乙瑛》,得其血肉,而难得其筋;学《衡方》,喜其雄浑博大,难得其朴茂;写《石门》,飘萍浮草,写汉简,行云流水。苦恼之际,师兄萌若建议,不妨试试《西狭》。学《西狭》三个月,笔能立,再学,笔能挺;学《礼器》,笔能杀纸。再学它碑,骨力日强。又学汉简、章草,正、草互补,相反相成。至此,稍有立锥之地。
冷静观察,慢慢翻检,从笔法上说,当时那些作品,无一笔能入二王堂奥。令人汗颜!
自04年起,夙夜不懈,遍临大王各体,学尽大王诸帖,却始终如钟会拜见嵇康,只听得里面欢声笑语,他只能在门外徘徊彷徨,惶恐不安。虽近在咫尺,却始终是另一个世界。
究其实,大王行、草,其质俱是楷则。后世学大王行草者,根本无力挣脱大王楷法的紧箍咒。大王行书,为中庸之极则,千百年来,无一人能稍微接近一点大王,使人沮丧,令人绝望!
学楷书,有隶书的底子,从钟繇更易入手。大王楷书,过于复杂,不若《龙藏寺》、《郎官石柱》清晰直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大麻姑》,预人以规矩,学来最实惠。欧阳询简直就是为楷书而生,《九成宫》如秋水,如处子,冰清玉洁,使人净化,教人永恒,可如何能学呢?虞世南《孔子庙堂》,未学而能,可能是天性近之?
通小篆,学怀素易;通大篆,学张旭易。但张旭、怀素俱从小王来,小王儿时咄咄逼人,劝父改体,其勇气从何而来?莫非是张芝?张芝草书,连大王都服膺,那么,张芝草书究竟是什么面目?小王是从他那里获得的神力吗?草书乃我老张家事,要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