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逆”之“逆”与“迎”的音义
万 献 初
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问:万先生,不通古韵,所以来请教“莫逆” 二字。“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这是词源吗?那“莫逆” 当作何讲 ,是别字吗?“逆”为什么有迎接义?
讨论:
“逆、迎”原本音义同源,后分化为二义二词。逆nì,《说文·辵部》“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谓甲骨文“象倒人自外入,而辵以迎之。或省彳,或省止”。《广韵》宜戟切,疑母陌韵入声,上古归铎部。“逆”本作“屰”。屰nì,《说文·干部》“屰,不顺也”。《广![[转载]“莫逆”之“逆”与“迎”的音义 [转载]“莫逆”之“逆”与“迎”的音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屰”的造字意图,是用头朝下的倒人形表示“不顺、牴牾、倒行”义。人在门前路上迎接对方来客,两者的方向是相对、相反的,所以“屰”可以训迎接之迎,迎接客人是在路上走,后加脚板(止)在路上(彳)的辵(走之底)为形声字“逆”,在对面运动义上“屰-逆”为古今字。“卬”的造字意图,是一个人昂头仰望另一个人,表翘首仰望义。路上迎接客人,也是翘首望对方到来,所以“卬”可以表示迎接,后加辵为形声字“迎”,在迎接意上“卬-迎”为古今字。逆(屰)、迎(卬)声母相同,上古迎归阳部、逆归铎部,“阳-铎”为阳入对转,两字古音相通,又都表“迎接”义,是典型的音义同源。只是方言用词不同:关东(中原)曰“逆”,关西(秦地)曰“迎”。因此训“逆,迎也”,都是迎接义。
“迎”用于迎接义较多,如《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制使出巡,人填道迎,显公德”等。引申为“迎合、逢迎、迎击、迎面、相逢”等常用义。偶有用于“逆反”义的,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王先谦集解引孙诒让曰:“迎杀者言战为逆而杀之。”
“逆”较早用于“迎接、迎候”义,如《书·顾命》“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汉荀悦《汉纪·景帝纪》“梁王来朝,上使乘舆驰驷马逆梁王于阙下”等。引申为“迎受”,如《书·吕刑》“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迎战”,如《管子·大匡》:“(齐桓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逆”又由不顺、抵牾义引申“倒向、反向”义,如《西京杂记》卷二“瓠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河,喷沫流波数十里”;又为“颠倒”义,如《韩非子·难一》“今师旷非平公之行,不陈人臣之谏,而行人主之诛,举琴而亲其体,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再有“违背、背叛”义,如《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汉袁康《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子贡曰:赐为君观夫吴王之为人,贤强以恣下,下不能逆”;《诗·鲁颂·泮水》“既克淮夷,孔淑不逆”,汉荀悦《汉纪·高祖纪四》“上还过赵,赵相贯高伏兵柏人亭,欲为逆”。进一步引申为“退却、回旋、排斥、拒绝”等义。
由分析可知,“逆、迎”早期音义同源而通用,都表示迎接义,只是地域方言用字的不同。后来“迎”更多用于迎接义,而“逆”因“屰”的倒行义素而多用为“倒反、违背、叛逆”一类词义,逐渐分工明晰,“逆”后来就不再用于迎接义而专表逆反类义。从语境上看,“莫逆”中的“逆”用的就是违逆义。
“莫逆”,语出《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句中的“莫逆于心”即“于心莫逆”,“莫”是否定代词,即“没有什么”,“逆”是违逆、相反,谓四人在生死观上一致,彼此间没有什么心思是互相违背的。后用以形容彼此志同道合,交谊深厚,所谓“莫逆之交”。如南朝梁沈约《七贤论》“山、王二公悦风而至,相与莫逆”,宋陈师道《送秦观》诗之二“结友真莫逆,论才有不如”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