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金文历谱与西周王年(一)
(2014-01-25 16:34:22)|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 
通过对有朝觐内容的年、月、月相、干支俱全的西周青铜器按照朝觐礼仪进行分期断代之后,我们就得到了若干组相对固定而且王世明确的铜器组。能不能对其中宣王时期的铜器做金文历谱的推排,则是对月相名词理解是否符合历史实际进行检验的试金石。
我们对月相名词的理解是:
初吉:所系月相在弦日。由于初干吉日有十天,所以其时段为朔望月的初七、初八日至十六、十七日以及廿三、廿四日至下一个朔望月的初三日。
既生霸:所系月相在朔望月的上半月。时段从晦日至望前二日。
既死霸:所系月相在朔望月的下半月。时段从望前一日至晦前一日。
既望:所系月相在望日,可能是从既死霸细分出来的。时段从望前一日至朔望月的廿二、廿三日。
推排误差:与设定时段相差一日的,认为相合。与设定时段相差两日的,即认为不合。
对宣王时期的铜器做金文历谱的推排如下:
宣王世铜器的推排结果
| 王年 | 公历年月日 | 文献或器名 | 文献与铭文中年、月、干支与纪时词语 | 相当朔望月 | 
|   | 6. 2. 827.BC. | 郑季盨 | 隹王元年六月初吉丁亥 | 大月三十 | 
| 宣  | 4.19. 825.BC. | 柞钟 | 隹王三年四月初吉甲寅 | 小月初七 | 
| 宣  | 3.16. 823.BC. | 兮甲盘 | 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 | 大月廿四 | 
| 宣十一 | 10. 7. 817.BC. | 师嫠簋 | 唯十又一年九月初吉丁亥, | 大月三十 | 
| 宣十二 | 2. 4. 816.BC. | 虢季子白盘 |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 | 小月初一 | 
| 宣十二 | 4. 5. 816.BC. | 大簋盖 | 唯十又二年三月既生霸丁亥 | 小月初二 | 
| 宣十五 | 3.20. 813.BC. | 大鼎 | 隹十又五年三月既(死)霸丁亥 | 小月十九 | 
| 宣十七 | 9.14. 812.BC. | 克钟、鎛 | 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 | 小月初一 | 
| 厉十七 | 12. 3. 811.BC. | 此鼎、簋 | 唯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 | 小月初三 | 
| 宣十八 | 11. 3. 810.BC. | 克盨 | 唯十又八年十又二月初吉庚寅 | 小月十三 | 
| 宣十八 | 12.29. 810.BC. | 吴虎鼎 | 隹十又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戍 | 小月初十 | 
| 宣卅二 | 8.12. 796.BC. | 伯大祝追鼎 | 隹卅又二年八月初吉辛巳 | 小月廿四 | 
| 宣卅三 | 1.16. 795.BC. | 晋侯苏钟 | 隹王卅又三年正月既生霸戊午 | 小月初四 | 
| 3. 1. 795.BC. | 二月既望癸卯(壬寅) | 大月十九 | ||
| 3. 2. 795.BC. | 二月既死霸壬寅(癸卯) | 大月二十 | ||
| 6. 5. 795.BC. | 六月初吉戊寅 | 大月廿六 | ||
| 幽  | 8.15. 776.BC. | 史伯硕父鼎 | 隹六年八月初吉己巳 | 大月初九 | 
在以上对宣王时期的铜器的推排结果中,17条历日没有出现误差。由此可见,我们对月相名词的理解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只要推排过金文历谱的人就会知道,铜器的历日在历谱中有一个五或六年的周期节点。即某一历日干支合于某年某月时,五或六年以前或之后的这一月份的附近也一定会出现这一历日干支。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一组相对固定而且王世明确的铜器组在若干个周期节点进行历谱推排,然后比较分析,其中误差最小的应该就是最符合历史实际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下简称《报告》)中,将“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定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对此,专家、学者们的疑问不大。所以,懿王元年和厉王奔彘之年将作为我们推排金文历谱的基点。
下面我们就对相对固定而且王世明确的铜器组进行金文历谱的推排并比较。
一般认为:厉王奔彘之年为周厉王37年。但是,《卌二年逨鼎》、《卌三年逨鼎》的出现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们分别以厉王奔彘之年为37年和43年对孝夷厉王年进行推排,结果如下:
厉王奔彘之年为43年的推排结果
| 王年 | 公历年月日 | 文献或器名 | 文献与铭文中年、月、干支与纪时词语 | 相当朔望月 | 
| 孝  | 3. 3. 896.BC. | 元年师□簋 | 唯王元年四月既生霸…甲寅 | 小月十四 | 
| 孝  |   | 师颍簋 | 隹王元年九月既望丁亥 | 小月二十 | 
| 孝  | 3.13. 894.BC. | 师晨鼎 | 唯三年三月初吉甲戌 | 大月十六 | 
| 孝  | 3.13. 894.BC. | 师俞簋盖 | 唯三年三月初吉甲戌 | 大月十六 | 
| 孝  | 5.12. 894.BC. | 颂鼎、壶、簋 |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 大月十七 | 
| 孝  | 7.18. 893.BC. | 散伯车父鼎 | 隹四年八月初吉丁亥 | 小月初七 | 
| 孝  | 7.18. 893.BC. | 散季簋 | 隹四年八月初吉丁亥 | 小月初七 | 
| 孝  | 9. 6. 892.BC. | 五年师囗簋 | 隹王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 | 大月初九 | 
| 夷  | 1. 9. 891.BC. | 师【詈犬】簋 | 隹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 | 大月十六 | 
| 夷  | 11.28. 884.BC. | 齐生鲁方彝盖 | 隹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 | 大月初二 | 
| 厉  | 3. 1. 883.BC. | 逆钟 | 隹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 | 大月初六 | 
| 厉  | 4.24. 883.BC. | 元年师兑簋 | 唯元年五月初吉甲寅 | 大月初一 | 
| 厉  | 11.23. 883.BC. | 【鼻阝】簋 | 唯二年正月初吉…丁亥 | 小月初七 | 
| 厉  | 1.17. 881.BC. | 三年師兌簋 | 唯三年二月初吉丁亥 | 大月十四 | 
| 厉  | 3.10. 879.BC. | 谏簋 | 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 | 大月廿九 | 
| 厉  | 1.17. 876.BC. | 牧簋 | 唯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 | 大月初十 | 
| 厉十二 | 2. 5. 872.BC. | 太师虘簋 | 正月既望甲午…唯十又二年 | 小月十三 | 
| 历十三 | 6. 4. 871.BC. | 望簋 | 唯王十又三年六月初吉戊戌 | 小月廿五 | 
| 厉十六 | 7.15. 868.BC. | 伯克壶 | 隹十又六年七月既生霸乙未 | 小月初十 | 
| 厉十九 | 4.26. 865.BC. | 【走马】鼎 | 唯十又九年四月既(死霸)辛卯 | 大月廿二 | 
| 厉廿八 | 5. 8. 856.BC. | 㝨盘 | 唯廿又八年五月既望庚寅 | 大月十四 | 
| 厉卅一 | 2.24. 853.BC. | 鬲攸从鼎 | 隹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 | 小月初二 | 
| 厉卅七 | 12.12. 848.BC. | 善夫山鼎 | 唯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 | 大月廿四 | 
| 厉卌二 | 5.20. 842.BC. | 卌二年逨鼎 | 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 | 大月三十 | 
| 厉卌三 | 6.15. 841.BC. | 卌三年逨鼎 | 唯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 | 小月初八 | 
 
厉王奔彘之年为37年的推排结果
| 王年 | 公历年月日 | 文献或器名 | 文献与铭文中年、月、干支与纪时词语 | 相当朔望月 | 
| 孝  | 4. 6. 891.BC. | 元年师□簋 | 唯王元年四月既生霸…甲寅 | 大月十四 | 
| 孝  |   | 师颍簋 | 隹王元年九月既望丁亥 | 小月十九 | 
| 孝  | 2.15. 889.BC. | 师晨鼎 | 唯三年三月初吉甲戌 | 大月十五 | 
| 孝  | 2.15. 889.BC. | 师俞簋盖 | 唯三年三月初吉甲戌 | 大月十五 | 
| 孝  | 4.15. 889.BC. | 颂鼎、壶、簋 |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 小月十六 | 
| 孝  | 8.21. 888.BC. | 散伯车父鼎 | 隹四年八月初吉丁亥 | 大月初七 | 
| 孝  | 8.21. 888.BC. | 散季簋 | 隹四年八月初吉丁亥 | 大月初七 | 
| 孝  | 10.10. 887.BC. | 五年师囗簋 | 隹王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 | 大月初九 | 
| 夷  | 12. 9. 886.BC. | 师【詈犬】簋 | 隹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 | 大月二十 | 
| 夷  | 12.27. 878.BC. | 齐生鲁方彝盖 | 隹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 | 大月初七 | 
| 厉  | 3.29. 877.BC. | 逆钟 | 隹王元年三月既生霸庚申 | 大月十一 | 
| 厉  | 5.22. 877.BC. | 元年师兑簋 | 唯元年五月初吉甲寅 | 小月初六 | 
| 厉  | 12.21. 877.BC. | 【鼻阝】簋 | 唯二年正月初吉…丁亥 | 大月十三 | 
| 厉  | 2.14. 875.BC. | 三年師兌簋 | 唯三年二月初吉丁亥 | 大月十九 | 
| 厉  | 2. 7. 873.BC. | 谏簋 | 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 | 大月初四 | 
| 厉  | 12.17. 871.BC. | 牧簋 | 唯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 | 大月十四 | 
| 厉十二 | 1. 5. 866.BC. | 太师虘簋 | 正月既望甲午…唯十又二年 | 大月十八 | 
| 历十三 | 5. 3. 865.BC. | 望簋 | 唯王十又三年六月初吉戊戌 | 大月廿九 | 
| 厉十六 | 6.14. 862.BC. | 伯克壶 | 隹十又六年七月既生霸乙未 | 大月十五 | 
| 厉十九 | 3.26. 859.BC. | 【走马】鼎 | 唯十又九年四月既(死霸)辛卯 | 大月廿六 | 
| 厉廿八 | 4. 7. 850.BC. | 㝨盘 | 唯廿又八年五月既望庚寅 | 小月十七 | 
| 厉卅一 | 3.24. 847.BC. | 鬲攸从鼎 | 隹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 | 小月初七 | 
| 厉卅七 | 1.10. 841.BC. | 善夫山鼎 | 唯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 | 大月廿九 | 
| 厉卌二 | 4.18. 836.BC. | 卌二年逨鼎 | 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 | 小月初五 | 
| 厉卌三 | 5.15. 835.BC. | 卌三年逨鼎 | 唯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 | 小月十三 | 
比较上面的推排结果不难看出,以厉王奔彘之年为43年的推排中有3条历日有误差,但是均未超出允许范围。在以厉王奔彘之年为37年的推排中有8条历日有误差,其中2条超出允许范围。由此可以看出,厉王奔彘之年为周厉王43年更符合历史实际。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