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庙联里孔子名对仗
(2013-12-08 10:12:23)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
文庙联里孔子名对仗
刘大川
璧山有一文庙,里有崇隆气派的大成殿,据说是重庆地区保存得最好的。“文庙”二字,前几年由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永健题写,黑底金字,有金石气。
文庙前今塑有孔子像,给人的感觉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称夫子庙,孔庙等,往往对联众多。孔子名,也有不同的称呼,如孔丘,仲尼,夫子,尼父,至圣,先师等。文庙之联,如润物细无声之雨。读之,无形中教化人。璧山文庙无联,孔子像前也无联,观之,如读文不得其要旨,如画龙之未点睛。可惜,可惜!回家中,忽来一兴致,找来文庙联一读,高山仰止,以缅先圣!品余,对孔子人名的对仗来了兴趣。
从对联的角度上讲,一般是人名对人名。孔庙中有联:
圣地多娇,人祭轩辕,儒尊孔子;
名城焕彩,山朝泰岱,水仰沂河。
历代与孔子分庭抗礼、等量齐观的人不多,孔子的地位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高,读书人只有望洋兴叹。就连帝王,都得谦虚,称之为老师,帝王师。轩辕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此联,拿“轩辕”对“孔子”相比,见孔子地位之高,对后世、民族人文性格的影响之大。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孔子,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与之相比的,恐怕就是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了。
举目四望,翻遍典籍,实在不好找到与孔子并尊之人,为表崇敬,不得已,来个自对。如:
古今尊至圣;
中外仰先师。
——韩国首都首尔孔庙
夫子贤于尧舜远;
至诚可与天地参。
——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
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
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门
万世文章祖;
历代帝王师。
——顾孝先题日本张崎孔庙
对等的人不好找,又不愿自对被嫌合掌,那就灵活处理,以人名对其它。这种情况更多,如:
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曲阜
先师功德垂青史;
儒学精华照五洲。
——曲阜
尽性至合,立三才极;
继往开来,为万世师。
——张琴书题江苏省无锡东林书院文庙
讲屋宏开,群仰海邦领袖;
吟坛载启,争承尼父渊源。
——沈陶题日本长崎孔庙
至圣无域泽天下;
威德有范垂人间。
——日本长崎孔庙中国名画家李苦禅亲笔题联
一灵活处理,思路就打开了,像“夫子”对“斯文”,“先师”对“儒学”,“三才极”对“万世师”,“海帮”对“尼父”,“至圣”对“威德”……不再束手束脚,就好舞文弄墨了。
孔子名与其它词的对仗中,曲阜孔庙里有两联颇有趣。一是“文圣吾祖,恩泽海宇;千古巨人,万事先师”联, “文圣”对“恩泽”,“巨人”对“先师”,仄对仄,平对平。此联除仄起平收外,其余字都不依平仄。一是寝殿联“德大千年祀;名高万世师”,“千年祀”对“万世师”,结构不对。一主谓,表千年祭祀;一偏正,表万世师表。名家就这样写,敢出入于规矩,辞不害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前面所说的以孔子不同名在一联来同时出现,拿来相对,算不算合掌呢?我想不应算合掌。《易经》中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人与大山一样,从不同角度看,表现不一样。名虽多,人一个。人虽一个,名所指不同。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他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常坐杏坛上弦歌教书,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其师的身份,称孔子的就有:夫子,先师,万世师,帝王师等。
“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孔子一生著作等身,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以文称之有:文章祖,大成,文圣,文宣王(王是爵位)。
圣,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也。处理事情不拘泥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超凡入圣。故孔子因德又有称呼:圣,先圣,文圣,至诚等名。
曰师,曰文,曰圣,是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孔子。名不同,所指不同。如同白光经过三棱镜一折射,会显七色一样。谁能说蓝对黑,朱对青,黄对紫,青对绿就不可以呢?赤、橙、黄、绿、青、蓝、紫,色名不同,但都是同一光体。同理,像“至圣”与“先师”等,就不能算合掌。
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讲仁,讲礼,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不僵死固化,故能因材施教,斥曾子愚孝,睿智的指出子贡赎鲁奴不领奖金之过。从文庙柱上对联孔子人名的对仗来看,撰联者当是深得孔子为人、处事之道,既遵守楹联的一般规则,又有所出入,以达词不害意。
作此文,学孔子之仁,悟孔子之智,得对联之趣,为亦乐乎!观璧山文庙之憾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