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聲、音”的音义

(2013-10-29 11:15:39)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原文地址:“聲、音”的音义作者:万献初

“聲、音”的音义

万 献 初

 

    宴之童问:万老师好!我也在这里问个问题,不知是否可以。《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都对应,唯“音、声”二字费解。陈鼓应先生训为“乐器的声音和人的声音”,可是没给出依据。不知老师怎么看?谢谢!

 

[转载]“聲、音”的音义
出舌,舌前有音(-),表示说话、所说之话。言、音本一字,后读音稍变分化,字形在言字下“口”中加“一”区别为“音”。“音”指一切音,“言”指有意义的音。

    “音”造字本义是口伸出舌头发出的音。首先是表示口所发的音,扩大可指一切好听的音,如《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淮南子·墬形训》“清水音小,浊水音大”。也单指人的语音、言语,《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郑玄笺:“夫妇之言无相违者”;《颜氏家训·书证》“其字虽异,其音与义颇同”。“音”用于音乐,就指人有意调控节律而形成的表示一定情感的优美音律、音乐,即《说文》“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吕氏春秋·孟春纪》“其音角,律中太蔟”。

    “聲”的造字本义是敲击磬而发出的声响,故偏于表示各类自然发出的声响,如《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诗·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聲”用于音乐,偏于指各类乐器发出的自然音响、音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孔传“声谓五声”,五声指古代五音阶“宫、商、角、徵、羽”的自然音准。

    关于“声”与“音”的差别,《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说文》“聲”字下段玉裁注:“音下曰:声也。(声、音)二篆为转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乐记》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明确区分两者“析言”的区别:乐器自然发出的音阶“宫商角徵羽”五声类的单音是“聲”;人按心里情感表达的需要,用八音“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多种乐器调和(杂比)出一定节律的乐曲,才是“音”。所以,一般的动物(禽兽)只听得出单“聲”,而人理解得了复杂的“音”,“知音”是比“知声”层次更高的音乐审美活动。

    《老子》二章“音声相和”的“声、音”显然用的是相对应的涵义,不然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的反义对应不协调。由于“声、音”是高频率常用字词,各自引申出很多义项,相互交差的也不少,又合成“声音”这一双音节常用词,今人很难把握两者的区别。故大多数《老子》注释、翻译者绕开问题,对“声、音”不作注释和翻译,直接译成“声与音的对应(和谐、照应、调和)”之类。也有译为“声响和回音”、“乐器和嗓音”、“乐器声和人声”等等,因为有“相和”的语境限定,多数都认为是音乐类的相对应概念,大的方面是把握住了。至于具体译为什么,很难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掌握“聲、音”造字本义所限定的核心义素反映在音乐范畴上的对应性区别:聲,自然物的单一的声响;音,人为合成的节律性音乐。译文终归只是译文,主旨不错,表达可以见仁见智,不必要也不可能有唯一正确的译文句子。

 

                        听声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聲、音”的音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