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西美术与文化比较 |
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江山秋色图是一个半成品。
28日去看故宫江山秋色图的时候,感到非常失望,虽然比故宫的图鲜润些,颜色还是单薄,设色的技巧太简单了,感觉仅仅打了个底色。
石青石绿作为水色使用,颠覆了了明清以来画青绿必须赭石,汁绿打底的概念,与同时期的千里江山也不同,千里江山石青石绿的地方也是有汁绿打底的,江山秋色没有,他把石青石绿直接上在色绢上,因为仅仅一遍,略显晦暗。感觉这绝不应是伟大的色彩专家赵伯驹所追求的效果。
墨笔也单调,虽然非常严谨,但是一次勾皴完成的,用力比较平均。没有千里江山重点部位反复勾皴所形成的丰富突出效果。同观的朋友说像个高级工艺品。虽然言语刻薄,我也有同感。
先上个故宫版全图,有个基本认识。
同观的朋友还发现了几处比较怪异的地方,
我当时的猜测是或者故意,或是未完,要是故意,赵伯驹可就太牛了。
昨天又看了一遍大图,以前发现但没深究的几个纳闷地方一跳出来,我恍然大悟。
江山秋色图不是几个局部未完,而是整体上就是个半成品。
这样,一切迎刃而解:
那些反透视的房屋,树木是因为还没画最后的复笔,
那些没有内部结构的房屋是石色盖住了墨线,还需要最后的复笔,(注意敦煌的一些未成品,完全一致)
那些过于简略的舟船是怕石色盖住墨线,干脆只简单的勾了下轮廓,上了石绿。还需要最后的刻画(估计他画船太熟)
朋友质疑的墨稿单调平均,是因为还没有最后的重点皴染。
网友质疑的颜色单薄沉闷,是因为重点部位还有几遍的石色水色分染,提染未画,。
伟大的赵伯驹,梦幻中的莹然如冻,你根本没给我们看!
这件半成品传达出的有用信息是:真迹无疑。
通过此半成品,结合我前一段临过的千里江山,可以猜测出北宋时青绿山水的绘画过程:
1,严谨的墨稿,连勾带皴,事无巨细,基本上一遍完成,略强调重点。
2,阴面染赭石,
3,阳面染汁绿(江山秋色直接染石青)
4,阳面染石绿
5,皴染重点部位,
6,重点阳面染石青
7,勾提被石色覆盖部位。
看看千里江山的非重点部位,有江山秋色一样的单调
再看看他的重点部位,若江山秋色完成,一定比他精彩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赵伯驹未完成此图呢?
有无数种可能,我希望的原因是:
他画到出了基本的大效果时候,发现这幅画的大结构不清晰,主线软弱无力,缺乏大的开合。造型过于复杂拥堵,这些根本无法修改。
我几乎能听到他掷笔时的愤恨:
靠!结构成这样还画,传下去岂不教玲珑轩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