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讲一不讲万

(2013-02-23 12:39:45)
标签:

统一

同一

文化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只讲一不讲万

作者: 于坚

2013-02-09 08:03:25 来源:南方周末

某些知识分子一发表意见就是全称判断,一锅端掉

中国文化的老传统之一,是喜欢一言以蔽之。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子·儒效》)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在我们时代越来越抽象。比如,被典型化的阿Q,在具体人生中究竟是谁?谁都可以是,谁都可以不是。一个紧箍咒,只要站在鲁迅的立场,谁都可以当唐僧,逮着谁是谁。其实呢,真以阿Q尺寸对号入座,我估计一个也找不到。五四知识分子反传统,但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很少得到反思,就是一以贯之、一笔抹杀、一言以蔽之、以一当十、以一概全、以一削足适履……“五千年只看见吃人”,早吃光了,我中国还有人么?

《论语》里有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这里,孔子之道恰恰不是“一言以蔽之”“独尊儒术”,而是忠恕。我的理解:忠,就是忠于自己认定的道;恕,就是也要宽恕容忍别人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不相为谋而已。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讲一理,但也强调一之在场的不同,因地制宜,一也是万。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孔老之道,南辕北辙,但是有更伟大的道通为一,“生生之谓易”。

一当然重要。“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抱一而为天下式。”(《老子》)中国式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玄机,在个人,需要自我的良知、修养、慎独;在社会,需要道德文章、纲常伦理。但在文明晦暗、道被遮蔽的时代,“非常道”也经常容易被野心家利用,自命“替天行道”,以“一律”“一致”“一概”“一声令下”“一致通过”“一笔勾销”“一蹴而就”来消灭二、消灭三、消灭万。

道生一,但是一还要能够生二、生三、生万。一不生万,这个一就是死神。万就是具体、细节、就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不是一锅端、一刀切。看看中国历史,一锅端,一刀切……全盘推倒,从0开始还真是不少。麻将是不是一种轮回不灭的全盘推倒重新洗牌的游戏?这个怪圈何时能够反省?万很麻烦,就思想立场来说,万需要站在低处,狗眼看世界,才能看见万,看见细节、具体。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就不能像“非常道”那样凌空高蹈,有上帝的感觉,“比你较为神圣”。“以一贯之”这种思维,很容易与西方的本质主义合流。不独中国,这个世界其实都有漫长的“一言以蔽之”的历史,比如西方的一神教,比如近代本质主义思潮。我以为中国现代史上“一张白纸”之类的思潮,其实恰与西方一神教的传统暗合。

本质主义很容易导致同质化,现在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生活世界越来越趋同、乏味、难玩、无趣,没有地方、特产,就是因为都要表现一个非历史的“唯一本质”,高大、雄伟、富足、终于站起来了。恕我直言,这种城市“本质”后面的西式图纸,有可能最终导致民族性的消亡。报纸上某些版面为什么那么单调?因为只讲一不讲万,成千上万的版块其实只需一个主编就够了。某些知识分子一发表意见就是全称判断,一锅端掉。他被某人骗了一把,就说中国人都是骗子。一把尺子只量除他之外的整体。又比如“全民腐败”,谁腐败了,那么多民,十几亿,是怎样的一种汪洋大海般的腐败?从西藏的雪顶到黑龙江的冰层,从云南热带雨林到长江口,都腐败了?谣言嘛!却信誓旦旦地到处传。你认识的某人,你圈子里的某些人腐败堕落了,就殃及整个民族跟着腐败堕落。“中国人”这个词就像一个大垃圾桶,什么口水都可以朝里面吐。这个腐败堕落的中国人到底是谁?是否包括倒垃圾的这位?这种谎言,其实凸显的只是造谣者的伪先知形象。

今日确实有许多腐败堕落,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真是无法得出全体中国人堕落腐败的结论。我不讲什么道德力量,这是一个事实、数据、常识。我不说腐败堕落者只是所谓少数,我确信比少数更多,但绝非全体。人民的文化没有堕落腐败,堕落腐败的只是某种假大空的霸占着麦克风的文化。其实完全可以一一指出,究竟是谁在腐败堕落,但此地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喜欢用全称判断来将一切混为一谈,既可以彰显自己的“比你较为神圣”,又可以不负责任。

胡适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义是一,问题是万。胡适先生的意思就是要研究具体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言以蔽之的玄谈。

一思维的恐怖在于,玄谈倒也罢了,一旦大权在握,“吾道一以贯之”,削足适履,一刀切将下去,那真是惨不忍睹,这种教训难道还不够?

作者为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