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再看牡丹

标签:
转载 |
分类: 电影音乐摄影戏曲 |
摄影:许培鸿
經過六年的醞釀和計畫,也就是在今年,2012年的10月7日,中國蘇州崑劇團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在紐約所有喜愛傳統戲曲人士望穿秋水的等待下,終於應亞太文化藝術中心之邀,來到這世界最大文化經濟
中心紐約做一場演出。演出的是「精華本」,選有《牡丹亭》最感人肺腑的五折:〈遊園驚夢〉、〈尋夢〉、
〈寫真〉、〈拾畫,叫畫〉和〈幽媾〉。
再 看
牡丹
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紐約演出
汪 班
聯合國中文教授,華美協進社人文學會共同主席,在紐約推廣崑曲多年
2006年在北加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Zellerbach
Hall劇場首次觀看「白先勇青春版牡丹
亭」美國首演,全劇二十七折,分三天演完。由於劇場極大,舞台寬而深,座位達數千之多,
演出單位考慮到,如完全按照具有細緻優雅特色的傳統崑曲形態演出,可能會顯得單調微弱,
因而做了不少與傳統崑曲略有不同的改動,全劇布景道具豐富齊全,燈光華麗多端,文場樂器
增加,音響隨劇情變化而強弱,武場也在多處顯得火爆熱鬧,較傳統崑曲配樂要西化些,這些
舞台和音樂上所必須有的改動收到了效果,三天演出,場中觀眾情緒一直保持高漲,沒有人遲
到早退,劇終時,全體觀眾起立鼓掌歡呼,給予最高最熱烈的肯定,是中國古典戲曲在美國極
為成功的一次演出。
戲曲演出最重要的一環當然是演員,在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劇種,有“百戲之祖”之稱的
崑曲裡,演員更是戲曲的靈魂,無論音樂,燈光,舞台設計等等如何新進奇妙,如沒有能擔當
重任的演員來鎮場,演出不可能受到歡迎,在傳統的崑曲和京劇舞台上,是沒有布景的,如京
劇《貴妃醉酒》,貴妃聞花一段,花的美與它的芬芳,是讓觀眾從演員見到那抽象的花,伸腕
執花,將花挽到面前聞它的香味的一連串表演,来領略貴妃與花的關係,聯想到“雲想衣裳花
想容”的名句。這一段是梅蘭芳受到了崑曲表演的影響,經過千錘百煉鑄造,最有代表性的一
個身段。如果臺上兩端各放置一盆真牡丹花,就會大大地限制阻礙了觀眾對演員的欣賞,因為
真花的存在會與演員將普通動作與感情昇華成為舞態與內心情緒形成衝突,現實中的花朵與提
煉過的歌舞表演藝術會產生嚴重的矛盾。
從這一點就可認識到中國古典戲曲的靈魂是演員。崑曲演員在舞台上將詩歌文學唱出來,
就是將現實生活中與人交談和自己心中的語言予以昇華;舞則是每天生活裡面各種動作的昇
華;表情是日常一般情感反應的昇華;甚至臺上演員誇大的化妝,頭面和服裝都是超越現實,
得到昇華;舞台上的一切都經過演員的技和藝,從平凡昇華到戲劇中美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將
真和假揉合起來,如曹雪芹的紅樓夢的主題:“假作真來真亦假”,這與崑曲的宗旨一樣無二。
舞台人物周圍的一切,以及人物心中的思想感情,一一都由演員用歌舞和表演顯示出來。中國
古典戲曲,如同中國繪畫,是介乎寫實和寫意之間,從寫實出發,又超越寫實,在寫意中又充
滿著以寫實為基礎的一種人類表演史上最突出,永存的戲曲藝術形態。
於是崑曲演員在舞台上替代了布景,表演時很有限的道具都成了輔助歌唱舞蹈抒情的物件。
比如說:牡丹亭遊園中小姐與丫環手中的摺扇和團扇,就是兩位演員不可少,增加舞蹈之美的
重要道具,用來形容朝霞晚霞,煙波畫船,雨絲風片,等等,而不是給兩位人物打開來驅熱的。
連戲裝上的水袖,都是象徵著生命如水:感情平靜時水袖平靜地,輕柔地收放,感情激蕩時水
袖也跟著左右上下飛揚,原來這水袖也是一種道具,用來表示內心感情,同時也給舞姿生添美
感。
就由於中國古典戲曲這一大特色,二十世紀初的大戲曲家如Brecht和Stanislavski都認為
崑曲與京劇(京劇是崑曲之子)的這種“演員至上”的舞台表演方式完全符合了戲曲的基本目
的和原理。
2006年在加州柏克萊演出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裡的兩位扮演主角杜麗娘和柳夢梅的
主要演員沈丰英與俞玖林擔起了領銜主演的重任,二位在三天二十七折中稱職地,一無差錯地
完成了表演,尤其是俞玖林,他表現出了柳夢梅從夢中驚艷到與麗娘倩魂相愛,終於有情人成
眷屬的那種可愛又勇敢的形象,相當能讓人激賞。沈丰英的杜麗娘師承偉大的崑曲演員張繼青
女士,張繼青有張三夢之雅稱,其中二夢就是《牡丹亭》的〈驚夢〉和〈尋夢〉。當時沈丰英
表演已略有張繼青的外在秀美的形象,內在則尚稚嫩,遠遠不及乃師張繼青的那種感人的內心
深刻描繪,動作剛柔並濟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與其細緻講究的行腔咬字等等的驚人藝術力
量。雖如此,沈丰英在2006年的表演規矩而盡責。沈和俞二位對牡丹亭在美西演出的成功是功
不可沒的。
經過六年的醞釀和計畫,也就是在今年,2012年的10月7日,中國蘇州崑劇團的「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在紐約所有喜愛傳統戲曲人士望穿秋水的等待下,終於應亞太文化藝術中心
之邀,來到這世界最大文化經濟中心紐約做一場演出。演出的是「精華本」,選有《牡丹亭》
最感人肺腑的五折:〈遊園驚夢〉、〈尋夢〉、〈寫真〉、〈拾畫,叫畫〉和〈幽媾〉。著名
小說家、學者、《牡丹亭》總製作人及藝術總監白先勇與二位主要演員沈豐英和俞玖林並在公
演前一天,10月6日,在紐約大學接受紐約華美協進社人文學會訪談,白氏介紹了《牡丹亭》
作者湯顯祖由於創作本劇而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盛名,以及劇中詩歌不朽的文學性,三位並道
出了本劇構思製作排演的經過與個中甘苦,又放映了本劇在中國國內外演出數百次的盛況。這
場訪談吸引了近三百名觀眾,其中百分之七十是青年人士,多為美東大學研究生與大學生。所
有觀眾聆聽得聚精會神,安靜專注,會後更是激動、熱烈又踴躍地圍著三位訪客,暢談戲曲藝
術以及許多有關文化的問題,是紐約少見的最成功的一次訪談活動。
10月7日《牡丹亭》在紐約東區中城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著名的凱伊劇場(Kaye
Playhouse)演出,全場滿座,紐約愛好文化戲劇的中外人士冠蓋雲集。參加演出團員共十六
人,由蘇崑蔡少華院長領隊,演員四位:沈豐英、俞玖林、沈國芳、呂福海,其他音樂師以及
工作人員十一人通力合作。這次在紐約演出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精華本」完全是傳統的演
法,舞台上沒有布景,燈光只用不同單色打上背景大幕,音樂也是以笛子為首的純傳統樂器,
(主要笛師鄒建梁手法和口勁都屬上乘,悠揚響亮,極盡牡丹綠葉襯托之美。)所以一開幕就
顯出與柏克萊的演出不同,由於沒有一些加出來的「花樣經」,而是原汁原味,領導中國戲曲
達五百多年,自明清至今風靡全中國的傳統崑曲。這樣的演法,若是演員在表演上有一點點鬆
懈和差錯,這場戲就會顯得單調枯燥而「砸鍋」,因此一開幕就讓觀眾感到,也顧慮到,這場
演出對三位扮演杜麗娘、柳夢梅和春香的主要演員可能由於心理壓力,不能將這場戲理想完成。
觀眾的這種顧慮是多慮了,三位主要演員竟能不負眾望,更不負總製作人白先勇的期盼,
用悲與歡、笑與淚,將這齣不朽的詩歌戲曲中最精華的五折演得淋漓盡致,使觀眾如醉如癡地
置身於兩位主角詩情畫意的愛情中,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能如何通過戲曲的力量產生不可思議
的震撼。這一場崑曲《牡丹亭》確實是「一生難得幾回見」的傑出而難忘的演出。經過了六年
(以上)的不斷研究、學習和演出,沈豐英和俞玖林二位,通過扮演杜麗娘和柳夢梅,終於步
入了成功的殿堂,躋身於當今中國最燦爛的古典戲曲表演藝術家的行列。
「精華本」五折中,小生俞玖林飾演男主角柳夢梅,在〈遊園〉後的〈驚夢〉一場中才出
場。崑曲中扮演小生特別有挑戰性,首先是扮相。由於過去小生的演員不能貼片子(是在臉兩
邊貼上黑片子勾出臉的輪廓,臉太寬,片子可往前貼,顯得臉窄一些,臉太窄,則片子就往後
貼,顯得臉寬一點。從前唱旦角多是男性,臉較寬大,才想出這種補救的化妝法。)因此演小
生的臉不能平扁,當然也不能太窄,五官要很勻稱,特別要有懸膽鼻,但又不能太高,鼻子太
高,就會像西洋人在台上冒充中國人,十分古怪。演小生的個頭也重要,最好是在五尺七、八
寸左右,一定要比演旦角的高一些,但又不能太高,因為在生旦合演或調情對眼神時,二人如
高矮相差太多,視線就會不平衡,直接影響到美感。還有是嗓音,由於小生是用小嗓子(
countertenor)演唱,天生的小嗓子裡必定要有「剛音」,要有「堂音」,(一種富有寬宏、
陽剛的嗓音,不同於旦角嗓音。)一張口就可以讓觀眾聽出來這是洪亮的、血氣方剛的男孩子
的聲音,而不是女孩子的聲音。
青春版《牡丹亭·驚夢》 攝影:許培鴻
不具備以上所說的天賦條件,就不能唱小生。而俞玖林正好完全具備這些條件,臉型、五
官、個頭、四肢比例、嗓音都符合要求。(此次紐約演出,俞的嗓音中低音都好,翻高音略有
問題。所幸是他以表情身段和做派彌補了此一瑕疵。)俞演柳夢梅掌握了幾個重點,就是「癡
情」和「真情」,在〈驚夢〉中他初見麗娘就表露了這兩種感情,他對麗娘從驚豔到生情,表
演出來的是驚喜和惜愛,卻沒有一點登徒子好色的情態,他手眼身步從容瀟灑,溫柔多情,然
而一絲不沾女性化,完全就是杜麗娘這位大家閨秀會歡喜的一位富有書卷氣的青年學者。在柳
夢梅與麗娘在夢中好合後,俞的表情是「喜」,而不是帶有色慾滿足後的「輕佻」。由於俞玖
林在短短的〈驚夢〉一折給予觀眾大好的印象,以後連著兩折是麗娘單場,觀眾會情不自禁地
想念他,等著他再出現與麗娘繼續他們的情緣。
青春版《牡丹亭·拾畫》 攝影:許培鴻
青春版《牡丹亭·拾畫》 攝影:許培鴻
到了第三折〈拾畫,叫畫〉柳夢梅再次出現,演出他的單場。〈拾畫,叫畫〉其實是湯顯
祖巧妙安排的「男遊園,男驚夢」,與前面杜麗娘遊園驚夢相呼應,是小生的重頭戲。這場俞
玖林的表演是先觸景傷情,看到了殘破的大花園,聯想到當年可能有的盛況,感慨萬千,又加
上病體初癒,更添愁懷。這一折中有許多繁重的身段,比如踏青苔、走滑步等,俞做來都流暢
自如,一點沒有雕琢的痕跡。柳夢梅在〈拾畫〉前半折中的「愁」,在他見到太湖石旁的畫卷
時都消失了,替代的先是「奇」,然後看到畫上美人,誤以為是觀音冥冥間來予以保佑,他的
心情就從「奇」轉成「疑」。在下面〈叫畫〉一折裡他又猜想這畫上的女子不是觀音,而是愛
上他的一位美人,他的感情又轉變成「癡」,苦苦地叫喚這畫中仙子,求她降臨人間,與他作
伴。這種種複雜多端的情感與配合的身段動作,俞玖林都細膩地刻畫了出來,讓觀眾如歷其境,
如感其情。
青春版《牡丹亭·幽媾》 攝影:許培鴻
最後一折〈幽媾〉,是演出人鬼情,與先前〈驚夢〉夢中情遙相呼應。柳夢梅見到麗娘倩
魂,從「驚」到「愛」,俞玖林先表演出了少男對男女有肌膚之親的雖嚮往而又害怕又羞怯的
稚氣和憨情,到劇終前才表現毅然願為愛情付出一切的勇敢態度。這一折中,俞玖林又用手眼
身步,以及翻飛的水袖表演出心中的激情。他的表演在「放」裡有「收」,「收」中又有「
放」,掌握得一絲不苟。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與較六年前有驚人進步的飾演麗娘的沈豐英演對
手戲時,竟然還能大放光芒,與女主角分庭抗禮,這不能不說是他演出的最大成就。
沈豐英形象的美,一直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從這次她紐約演出的深刻動人的程度來看,
她是近年來中國古典戲曲表演中的一大異數。她將自己化成了湯顯祖創造出來的杜麗娘。作為
演員,沈豐英將含蓄而又熱烈的情感與她所受過的嚴格的歌唱和舞蹈訓練緊緊地結合了起來,
有層次地刻畫出杜麗娘的內心世界——一個充滿著愛和美的世界。沈豐英表演出了幾百年前一
個在封建制度壓迫下生長的少女,如何嚮往愛和美,如何勇敢地追求這份愛和美,甚至為它憔
悴而死後,她的亡魂還執著地繼續追求愛和美,最後被柳夢梅狂熱呼喚感動,與柳夢梅圓了情
緣。人世間女子的動力和毅力是她們的本能,她們的心,像地母般,能為自由、愛情和美,不
惜做出驚天動地、出生入死的犧牲——這就是《牡丹亭》的主題,是這本不朽奇作的中心思想。
崑曲大師張繼青演出了這個驚世駭俗的少女,現在成功地傳給了她的愛徒沈豐英,沈豐英又在
舞台上呈現了中國文學中的這位少女代表。對張繼青來說,實在是「絳脣珠袖兩寂寞,晚有弟
子傳芬芳」,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
青春版《牡丹亭·驚夢》 攝影:許培鴻
沈豐英鑄造杜麗娘形象的第一步是遊園驚夢中與柳夢梅夢中相遇之前,可用「傷春,懷春」
形容,她的內心因春天的來到,燃起了一種莫名的火焰,但她是極含蓄地在她欣賞廢園春色之
餘,對歲月流轉、年華飛逝的感歎中表現出來的。這些感歎又在她與春香從閨房到花園一路表
演的雙人舞中表露無遺。其中身段極為多采多姿,沈豐英以優雅緩慢的舞蹈和悠柔的歌喉,配
以春香活潑快速的舞步與白口,演出了主僕迥然不同的兩個人物和她們各自的內心世界。(飾
演春香的沈國芳掌握到了表演春香身段動作上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快」,要快才能圓滿地與
麗娘的「慢」形成對比的美。此外,沈國芳造型玲瓏可喜、率直天真,使人聯想到《紅樓夢》
裡的湘雲。)
青春版《牡丹亭·驚夢》 攝影:許培鴻
遊園之後,麗娘入夢,與柳夢梅相見,二人以水袖代表男歡女愛,是中國古典戲曲中最有
名而不容易抓準尺度的一場戲(是男女主角的雙人舞)。二位演員如不夠動情,戲則瘟,過於
動情,戲則火,沈豐英與俞玖林演來,無論是表情或水袖身段都恰到好處,二人翩翩起舞,如
一雙彩蝶,體態輕盈,目挑神移,然風流蘊雅,不沾一點俗氣。沈豐英顯露的是驚、喜,而後
戀,但這三種情感都在「羞怯」之下表現,她對著柳夢梅心中喜悅,但不敢正視。雙人舞後,
二人入牡丹花叢成歡。到了麗娘和柳夢梅再上場,柳夢梅唱〈山桃紅〉,這時沈豐英的麗娘臉
上表情與前有了很大的變化,眉眼間充滿了蕩漾的春意,綿綿地看著柳夢梅,先前的「羞」換
作了「醉」。這種迷人又入骨地描繪,再一次表露了他們感情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然而沈俞的
演出仍然不帶一絲粗俗或淫邪。這是沈豐英詮釋麗娘情感的第二步。
青春版《牡丹亭·尋夢》 攝影:許培鴻
下面接著的是〈尋夢〉和〈寫真〉,〈尋夢〉是杜麗娘的單場,〈寫真〉裡春香出場有幾
句白口,基本上也是麗娘的單場。(單場是一個演員自己一人演完一折,沒有任何休息或與另
一演員互動的機會。戲曲中,頂尖兒的演員愛單場,歡迎單場極高的挑戰性,而普通的演員都
視為畏途。這次青春版《牡丹亭》在紐約演出五折,其中俞玖林有一個長的單場,就是〈拾畫,
叫畫〉,而沈豐英扮演的杜麗娘幾乎演出了兩折單場,二位演員真正接受並順利通過了這場極
嚴格的考驗。)這兩場演得稍弱一點,就會成為「冷戲」,觀眾看起來就會感到平淡乏味,如
坐針氈。可是這兩折沈豐英最得張繼青真傳,盡情發揮了她至高的技術和藝術。〈尋夢〉一折
的前一半,湯顯祖寫出了初戀情人不能相見的心聲,恰如莎士比亞寫的:「不相見是甜蜜的感
傷。」(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沈豐英從她優雅的身段和圓場,以及秋水一般的
眼睛裡流露出來麗娘想到與柳歡合時的甜蜜,以及歡合時身邊難忘的春光與花香,戀人在耳畔
的柔情細語,等等。「甜蜜」就是沈豐英在〈尋夢〉上半折表露出的感情。
青春版《牡丹亭·尋夢》 攝影:許培鴻
麗娘渴望再見到柳夢梅,然而「尋來尋去,都不見了」,她乍然夢醒了,墜入了失望的黑
淵。〈尋夢〉的後半折,麗娘的感情從「甜蜜」轉到了「哀怨」,但就算是她在呼天喊地地唱
出內心痛苦,沈豐英也沒有忘記古典戲曲的一切都建築在美的基礎上,她只有用她那一對俏目,
流露出哀愁的美,身段仍然是那樣輕盈可憐,甚至在她悲情激昂,唱到「花花草草由人戀,生
生死死隨人願」有頓足的身段時,都是美在愁中,而不是常人痛苦時面部肌肉走形、熱淚橫流、
身體抽搐的形象。演到〈尋夢〉、〈寫真〉這兩折,沈豐英的唱工也愈臻高乘,音色悠美明亮,
行腔婉轉動人,特別是有些入聲字,像〈傾杯序〉一曲裡「淡春風立細腰」的「立」字,就唱
得抑揚斷續,迴腸蕩氣,美生天然,令聞者感動。就由於沈豐英這樣深深地把握住了「美」的
原則,以美演出了歡笑和悲淚,才能得到觀眾的一致讚賞和共鳴。
青春版《牡丹亭·寫真》 攝影:許培鴻
〈尋夢〉的尾聲給了觀眾一點端倪,知道麗娘可能面對一場悲劇。下面的〈寫真〉更清楚
地交代了麗娘為情而亡。沈豐英在表演麗娘為自己繪像時,已平靜地接受了她這不可避免的命
撸母星榫蛷摹磳簟滴猜晻r的「哀怨」轉到了幾乎是視死如歸的「英勇」,然後接著就
是她在最後一折〈幽媾〉中無保留地演出了「奔放」的情感。在〈驚夢〉的夢中,麗娘是被動,
柳夢梅是主動,到了〈幽媾〉,麗娘是倩魂,經過了這一番天上人間,她變成了主動,柳夢
梅是人,變成了被動。沈豐英把麗娘的形象、感情,仔仔細細、妥妥貼貼地完全演了出來,可
以說把世間女子的心態感情都描了出來。
李白在他的樂府詩〈長干行〉裡,就創造了一個像沈豐英詮釋的麗娘這樣的人物,是中國
文學史上另一突出的女性,她從「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到「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到「坐愁紅顏老」再到「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深刻地
寫出了一個女子從少女時代嬌羞到熱戀,從熱戀到思念遠別男人的婦人,最後從思念到激昂奔
放。這位古代想來是個嬌小的婦人,竟成了地母一般的神女,決定不顧生死衝進狂風滾沙裡去
迎接她心愛的人!李白歌頌的這個〈長干行〉裡女主人翁的感情,也正是沈豐英鑄造的杜麗娘
內心氣象萬千的心路歷程。
北宋詞家晏幾道的〈鷓鴣天〉一詞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句子:「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
桃花扇底風」,一向只知道看上去,唸起來心裡會有纏綿悱惻的感覺,並不真正懂得二句的深
義,直到欣賞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精華本」在紐約的演出,由於沈豐英和俞玖林二位刻骨
銘心的表演,晏小山的這兩句詞的境界才明白地展現在眼前,從而讓我們更了解湯顯祖的偉大,
更認識到中國崑曲藝術的高超與珍貴。杖缬娙藵龋↘eats)寫的:「美之一物,萬世為
趣。」(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這也是這場《牡丹亭》最好的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