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市协奏 -----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
(2012-07-28 15:21:20)
标签:
清明上河图文化 |
分类: 中西美术与文化比较 |
素以出版高水准学术类美术理论研究书籍为已任的台湾石头出版社,于2011年4月以精装版的形式出版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美术史系曹星原教授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一书。作者历时十余载,可谓“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历经十易其稿,以教学资料为初衷,最终升华为一本有独特立论的研究著作。
自原辽宁省博物馆的杨仁恺先生于1950年发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宝笈三编中提到的珍贵宋本)至今,已过去了62年。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件作品在国内外引发了众多学者们的?究热潮,对张择端在画中所表现的主题和季节形成了诸多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阐释角度,其中以该画表现的是北宋末年“清明盛世”的颂扬观点为首肯,并认为《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徽宗时的宫廷绘画作品。曹星原教授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术角度重新探讨《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画风、创作年代与涵义,仔细观察画面细节,深入分析卷后跋文,并梳篦宋代文献,给予这件作品以崭新的历史定位与诠释。
作者在书中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1)对《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内容的重新论证;(2)《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与公认的成画时间的宫廷盛行风格?吻合;(3)确认《清明上河图》的成画原因和时间。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本书最后结论是,《清明上河图》应为徽宗之前的神宗时期的作品,并且推测这类画作可能就是画论中所称但今已失传的“今体画”。作者认为画中描绘了北宋东京的市肆与河市生活,并强调桥下一艘正要逆流而上的船正失控的瞬间,一方面是展现神宗“上善若水”的治世理想、对于漕运的建设之功,另一方面又提倡因社会改革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之时,举国上下应同舟共济、共同面对逆境的精神。宋神宗(1048-1085)是宋代第六位皇帝,于公元1067--1085年在位。神宗年少?负大志,励精图治,故即位后命王安石(1021-1086)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虽然变法最终以失败收场,但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10年。画家或者是授意者借用占据三分之一强的汴河之水,充分体现宋神宗的变法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画面中心部分的虹桥,和桥下逆流而上的船只即将碰撞顺流而下的船只的瞬间,即暗示了同舟共济的精神,也影射了神宗支持的变法虽“利万物而不争”,却“处众人之所恶”。历史上记载,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之后,全国各地就不断有异常的自然现象出现,比如京东、河北突然刮起怪风,陕西华山崩裂。古人极信天象,一时间人心惶恐不安。一些反对新法的人趁机解释这些异象是对上天变法的警告。福建人郑侠(1041-1119)上书:“从去年以来,蝗灾大作,秋冬二季均无雨干旱,致使麦苗干枯而死,粟、麻等农作物无法播种,民情汹汹,老百姓不得不四处逃亡。而官府却大肆聚敛钱财,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而辽国却趁机落井下石,屡屡派使者要求宋朝割让领土。这些现象都是执政大臣多行不义而造成的。”为了证明他的观点,郑侠还将民间老百姓卖儿卖女、典当妻子、拆毁房屋、砍伐桑柘等悲惨的景象画成了一幅?流民图》(1074)。《流民图》给宋神宗极大的震动,宋神宗的理想原是想通过变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但结果却是百姓正在流离失所。宋神宗随即下令暂时罢免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18项法令。
曹教授认为,作品所描绘之时令地点,选择了清明后的阳和之时而万物复苏,借汴河水口开通,河市重开之时,位于汴河通往东京城内的第二个门—“上善门”一带的市井社会,来呈现当时社会的繁荣祥和之氛围。这种表现手法带有自然主义倾向,强调不偏不倚地塑造自然存在为特点,与先朝唐代艺术中那种惯于夸张、装饰、壮丽典雅之殿堂的手法,有极?的不同。此外,《清明上河图》的风格、手法也不同与宋徽宗(1082-1135)时宣和(1119-1125)年间宫廷画院中形成的脍炙人口的“宣和体”。“宣和体”强调工致富丽、精确生动,在刻画上力求画工的法度,色彩上多见明丽、典雅、富贵,极大程度地体现宫室台阁、山水花鸟的壮丽气韵。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以现实再现为表象,表现了对平民风俗、市井生活为主题的《清明上河图》,都不会是宋徽宗时期“宣和体”的产物,而且也无其他宣和年间的相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与之佐证。所以,从风格到内容,本画更应该是11世纪中期在经历了不成功的变法后?面对几经波折的社会和社会批评,以最委婉的手法一方面为神宗朝的努力进行申辩维护,另一方面表达要有同舟共济的思想的作品。
对宋神宗变法持批评态度者以郑侠及其《流民图》最为代表。作者研究认为,以“图式”作为表述立场与观点,或异议或支持的工具,《清明上河图》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风俗画,如同郑侠向神宗奏疏论新法过失,并进献《流民图》以规谏皇帝一样。《清明上河图》是以画指事、以画论世的典范,作者将此画的成画年代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明确地联系起来,确认本作品是神宗之皇后向氏?系出于对本家族的名誉的保护,也出于对神宗皇帝体惜民众的治世政策所表达的委婉溢美之意,而产生的作品。由于神宗变法在很多方面过于严苛而导致全国上下怨声四起,大失人心,特别是郑侠的《流民图》,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后果,涉及到宫廷内众多官员,受牵连最深影响最大的是神宗身边的两位皇后家族,向氏和曹氏。作者考证了画卷题跋及《向氏评论图画记》等有关历史资料,断定,一是图像的功能在此时呈现出巨大的能量,被向氏家族深深领略;二是当神宗处在内忧外患的焦头烂额中时,以向皇后为首的向家为安慰和证明神宗的仁政业绩,向他?达出京城的经济和物资丰盛依然如故,虽有贫富之差距,虽然有新法带来的弊病,但是神宗的“上善”姿态治理下依然是一个清明平和的世界。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以其完美的商家店铺在街道上的安排而产生的视觉流动性为构图核心,潇洒劲秀的线条准确地刻画了东京城里的繁忙景象,是以图像的形式对郑侠的《流民图》从文化的角度作了回击。这不仅引导出了《清明上河图》成画时间和动机,同时,画作的图像系统完全采用的完全是神宗朝中推崇的平民思想影响的“今体画”特点,表明了对神宗治世、惜民思想不夸张、含蓄的赞美。
本书还对《?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东京一角的入微研究,提示北宋京城的市肆与河市生活。尤其是新兴于北宋的河市;随着漕运在北宋的发展,沿汴河两岸而兴旺的集市,都是画者或授意者隐喻式地强调通过源源不断的漕运物资给开封城内外的普通市民所带来的富足。作者认为,通过对市肆、河市在这件作品中的描绘,从而达到了委婉地宣扬北宋帝王秉持“上善若水”的谦和低调来解决国计民生的政治特征和经济形态。同时,这件呈献给神宗的作品或者可以被理解为帝王家族以图像(图像的力量)回应社会对他置百姓生计于惘然的指责,同时达到表白后族维护神宗的立场的?的。
全书共分10个章节,设图130余幅;立意新颖,深具启发性。作者曹星原教授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涵括自西方美学、美术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辽代和当代中国美术,现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美术史系,并指导硕士和博士。素以出版高水准学术类美术理论研究书籍为已任的台湾石头出版社,于2011年4月以精装版的形式出版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美术史系曹星原教授的“同舟共济--《清明上河图》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一书。作者历时十余载,可谓“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历经十易其稿,以教学资料为初衷,最终升华为一本有独特立论的研究著作。
自原辽宁省博物馆的杨仁恺先生于1950年发现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宝笈三编中提到的珍贵宋本)至今,已过去了62年。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件作品在国内外引发了众多学者们的?究热潮,对张择端在画中所表现的主题和季节形成了诸多的学术观点和不同的阐释角度,其中以该画表现的是北宋末年“清明盛世”的颂扬观点为首肯,并认为《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徽宗时的宫廷绘画作品。曹星原教授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术角度重新探讨《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画风、创作年代与涵义,仔细观察画面细节,深入分析卷后跋文,并梳篦宋代文献,给予这件作品以崭新的历史定位与诠释。
作者在书中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1)对《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内容的重新论证;(2)《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风格与公认的成画时间的宫廷盛行风格?吻合;(3)确认《清明上河图》的成画原因和时间。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本书最后结论是,《清明上河图》应为徽宗之前的神宗时期的作品,并且推测这类画作可能就是画论中所称但今已失传的“今体画”。作者认为画中描绘了北宋东京的市肆与河市生活,并强调桥下一艘正要逆流而上的船正失控的瞬间,一方面是展现神宗“上善若水”的治世理想、对于漕运的建设之功,另一方面又提倡因社会改革与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之时,举国上下应同舟共济、共同面对逆境的精神。宋神宗(1048-1085)是宋代第六位皇帝,于公元1067--1085年在位。神宗年少?负大志,励精图治,故即位后命王安石(1021-1086)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虽然变法最终以失败收场,但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10年。画家或者是授意者借用占据三分之一强的汴河之水,充分体现宋神宗的变法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画面中心部分的虹桥,和桥下逆流而上的船只即将碰撞顺流而下的船只的瞬间,即暗示了同舟共济的精神,也影射了神宗支持的变法虽“利万物而不争”,却“处众人之所恶”。历史上记载,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之后,全国各地就不断有异常的自然现象出现,比如京东、河北突然刮起怪风,陕西华山崩裂。古人极信天象,一时间人心惶恐不安。一些反对新法的人趁机解释这些异象是对上天变法的警告。福建人郑侠(1041-1119)上书:“从去年以来,蝗灾大作,秋冬二季均无雨干旱,致使麦苗干枯而死,粟、麻等农作物无法播种,民情汹汹,老百姓不得不四处逃亡。而官府却大肆聚敛钱财,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而辽国却趁机落井下石,屡屡派使者要求宋朝割让领土。这些现象都是执政大臣多行不义而造成的。”为了证明他的观点,郑侠还将民间老百姓卖儿卖女、典当妻子、拆毁房屋、砍伐桑柘等悲惨的景象画成了一幅?流民图》(1074)。《流民图》给宋神宗极大的震动,宋神宗的理想原是想通过变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但结果却是百姓正在流离失所。宋神宗随即下令暂时罢免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18项法令。
曹教授认为,作品所描绘之时令地点,选择了清明后的阳和之时而万物复苏,借汴河水口开通,河市重开之时,位于汴河通往东京城内的第二个门—“上善门”一带的市井社会,来呈现当时社会的繁荣祥和之氛围。这种表现手法带有自然主义倾向,强调不偏不倚地塑造自然存在为特点,与先朝唐代艺术中那种惯于夸张、装饰、壮丽典雅之殿堂的手法,有极?的不同。此外,《清明上河图》的风格、手法也不同与宋徽宗(1082-1135)时宣和(1119-1125)年间宫廷画院中形成的脍炙人口的“宣和体”。“宣和体”强调工致富丽、精确生动,在刻画上力求画工的法度,色彩上多见明丽、典雅、富贵,极大程度地体现宫室台阁、山水花鸟的壮丽气韵。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以现实再现为表象,表现了对平民风俗、市井生活为主题的《清明上河图》,都不会是宋徽宗时期“宣和体”的产物,而且也无其他宣和年间的相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与之佐证。所以,从风格到内容,本画更应该是11世纪中期在经历了不成功的变法后?面对几经波折的社会和社会批评,以最委婉的手法一方面为神宗朝的努力进行申辩维护,另一方面表达要有同舟共济的思想的作品。
对宋神宗变法持批评态度者以郑侠及其《流民图》最为代表。作者研究认为,以“图式”作为表述立场与观点,或异议或支持的工具,《清明上河图》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风俗画,如同郑侠向神宗奏疏论新法过失,并进献《流民图》以规谏皇帝一样。《清明上河图》是以画指事、以画论世的典范,作者将此画的成画年代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明确地联系起来,确认本作品是神宗之皇后向氏?系出于对本家族的名誉的保护,也出于对神宗皇帝体惜民众的治世政策所表达的委婉溢美之意,而产生的作品。由于神宗变法在很多方面过于严苛而导致全国上下怨声四起,大失人心,特别是郑侠的《流民图》,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后果,涉及到宫廷内众多官员,受牵连最深影响最大的是神宗身边的两位皇后家族,向氏和曹氏。作者考证了画卷题跋及《向氏评论图画记》等有关历史资料,断定,一是图像的功能在此时呈现出巨大的能量,被向氏家族深深领略;二是当神宗处在内忧外患的焦头烂额中时,以向皇后为首的向家为安慰和证明神宗的仁政业绩,向他?达出京城的经济和物资丰盛依然如故,虽有贫富之差距,虽然有新法带来的弊病,但是神宗的“上善”姿态治理下依然是一个清明平和的世界。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以其完美的商家店铺在街道上的安排而产生的视觉流动性为构图核心,潇洒劲秀的线条准确地刻画了东京城里的繁忙景象,是以图像的形式对郑侠的《流民图》从文化的角度作了回击。这不仅引导出了《清明上河图》成画时间和动机,同时,画作的图像系统完全采用的完全是神宗朝中推崇的平民思想影响的“今体画”特点,表明了对神宗治世、惜民思想不夸张、含蓄的赞美。
本书还对《?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东京一角的入微研究,提示北宋京城的市肆与河市生活。尤其是新兴于北宋的河市;随着漕运在北宋的发展,沿汴河两岸而兴旺的集市,都是画者或授意者隐喻式地强调通过源源不断的漕运物资给开封城内外的普通市民所带来的富足。作者认为,通过对市肆、河市在这件作品中的描绘,从而达到了委婉地宣扬北宋帝王秉持“上善若水”的谦和低调来解决国计民生的政治特征和经济形态。同时,这件呈献给神宗的作品或者可以被理解为帝王家族以图像(图像的力量)回应社会对他置百姓生计于惘然的指责,同时达到表白后族维护神宗的立场的?的。
全书共分10个章节,设图130余幅;立意新颖,深具启发性。作者曹星原教授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涵括自西方美学、美术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辽代和当代中国美术,现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美术史系,并指导硕士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