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2012-07-27 22:15:32)
标签:

说理

第三方

文化

分类: 教育经济管理法律

             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徐贲

最后更新:2012-07-20

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本身的局限。

一个人作论辩说理,很少有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的。这并不表示他缺乏说服的能力,而是因为,论辩式说理说服对立一方的可能本来就是非常微弱的。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并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以至于发展到相互责备、谩骂、肢体冲突。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

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方”听的,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由于第三方(其实不是“一方”)在论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本不需要压倒对立方,把他们逼得灰头土脸、哑口无言。

以第三方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图尔敏(Stephen E. Toulmin)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有不同的着眼点,它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方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这么做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而不是为了说服自己一方或对立一方的人员——自己人无须说服,而对立一方又根本不愿被说服。

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部分:主张(claim)、保证(warrant)、论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理由、中介保证、理由的理由、对保证的支持等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说理一方必须为此做好准备。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方(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形式逻辑的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包括分析方式)为准的,至于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保留意见,这些都不重要。然而,这些恰恰是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心的。例如,头小的人都是傻瓜,张三头很小,所以张三是个傻瓜。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因此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张三并不一定是傻瓜。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头小的人都是傻瓜)本身并不可靠。

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辩论者在说理时,要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方听众,但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方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说得多么头头是道,在第三方眼里都是不值得尊敬与信任的人。

在像国会这样的论争体制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发言以后的表决程序。如果可以用票数决胜,那就自然不用把对方骂个狗血喷头,或者打翻在地了。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方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像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起哄,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方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作者为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