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钩  中国民间讲学的书院传统

(2012-06-26 09:41:29)
标签:

书院

文化

分类: 教育经济管理法律
                中国民间讲学的书院传统

                                    吴钩

《南方都市报》 2012年6月17日 原文摘编)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另一套是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常由饱学大儒创立,有时能得到政府资助,有时又被官学收编,发展路径比较坎坷。其盛衰起落,可以说正好反映了官府对于民间社会的管制程度。

北宋立国之时,汉唐时代的门阀士族在长年战乱中瓦解消亡,新成长起来的平民士绅群体负担起了重振学术、重建文脉的责任,创建了一批书院。得益于理学家的推动与实践,书院获得了空前的繁荣,据统计,在两宋七百多所书院中(绝大多数书院诞生于南宋),民办书院占了八成以上,“宋代是民办书院主宰天下的时代”。

在理学家看来,书院首先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朱熹说,“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因而书院欢迎“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在先贤经营下,南宋书院形成了以学术研究及讲学为核心功能、以学田为独立财政保障,并且具有学规、章程的学院之制。

元代的书院出现严重的官学化,书院创建必须呈报官府,经层层审核,获批准后方准修建;书院山长由官府任命;官府还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审批制、人事权、财权都掌握在有司手里。

书院沦为权力的附庸,这是一切学术与教育开始败坏的渊薮,所以不用奇怪,元代为什么会“书院之设日加多,其弊日加甚”,为什么书院的建设者“徒知假宠于有司,不知为教之大”。

综观书院从宋至清这一千年间的盛衰,可以清晰地看出,书院的活力来自儒家士君子自发的教化承担与学术自觉;而一旦官府试图将书院收编进官学体系,则预示了书院的衰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