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声明一点,我做这个备忘录,是为我相知、相交或对诗歌感兴趣的诗友们服务的。但因我才疏学浅等种种原因,这件事未必能做好。另外,此备忘录虽属介绍性质,但毕竟有自己的偏好在里面,难以做到非常公正,请诗友们谅解。
我今天介绍的是第三部著作,即刘聪美先生的《诗歌韵律学》。据我所知,系统地提出并把韵律问题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当首推刘先生。过去,我们十分重视一般节奏问题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为压韵不存在问题。直到白话诗绝对的散文化了,才猛醒韵律问题比一般所谈节奏问题重要得多了,因为有没有韵律节奏是区分诗歌与散文两种文体的分水岭。于是,就有了刘先生对韵律理论的系统研究。刘先生从古今中外的大量理论和创作文本的研究,辅以自己大量的创作实践,创建了诗歌韵律学。虽然,还没有形成十分系统的著作。但已可见它的部分面目。
1、“韵律是诗歌的本质属性,诗歌是用韵律再现生活和思想的语言艺术。”无韵律的就是文,散文;有韵律的是诗歌。现在很多白话诗,实际是散文。无韵律的自由诗、散文诗都应归属于散文。
2、“相同、相似语音流规律性地不断复现形成韵律。”
3、“汉语诗歌的韵律大致有两种:一是同韵脚结尾的语句与语句或同一诗句中同韵的短语或成分之间的互押现象形成同声相应的音响效果,也就是同韵尾语音流形成了韵律节奏;二是相同句式(字、词、词组、短语、句子)有规律的反复重现形成的语音流的相似性,它们的不断重现也形成了一定的韵律,也能构成循环的韵律节奏。就汉语而言,单是音节和音步数量的一致而不能借助韵脚的作用,是不能产生强烈的韵律效果的。不过在有的语种,像日语、英语、德语、希腊语等语言中,可通过高低音、轻重音、升降调等语言规律性的出现,使行与行在音节的多少和音步的多少上达成一致,从而造成一些有规律的语音流的反复出现,于是形成强烈的节奏,我们也可称之为韵律或韵律节奏。诗歌中,韵律是最根本、最本质的节奏。另一种诗歌节奏是每一诗行内部音节与音节间和谐的搭配形成的节奏,可称之为音节奏或音律。韵律和音律这对节奏的矛盾运动,构成诗歌的音乐美效果。前者决定后者,后者辅助前者推进、完成诗歌进程的实现。诗歌,在语音上讲,属于一种典型的环形结构:相同的语音成分规律性地反复呈现,这就是韵律。”“韵律和音律是相互联系的,没有韵律也就没有音律,音律首先是由韵律引导的。同时,节奏与韵律、音律也是相互联系的,韵律造成韵律节奏点(也就是大节奏点)的形成,音律(也就是音顿的规律性组合,或者说是诗句中数个音顿达成的律动),则形成数个小节奏点,而这些小节奏点集合在一起并与诗句的尾韵相结合,这正好组成一个大节奏点,它刚好与大节奏点重合。”
4、可能引起更多不同意见的是刘先生关于标准诗行的论述,这完全是他个人的独创。他说:“就汉语诗歌而言,诗行是诗歌最基本的单位。诗行,是构成诗歌的细胞,韵脚则是它的细胞核。一个标准诗行,应该是在一定音节范围内的一个完整的与前行或后行有相同韵脚的诗句。一节诗或一首诗,则是由数个标准诗行组成的集合体。”“一个完整的诗行,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该是由一个或几个完整的分句组成的一个句子(而不是多个);第二、此行的结尾处,也就是韵脚处,必须与前一行或后一行的韵脚相同;第三、一行诗音节数不可过大,古诗一般不超过14个音节,现代诗不应该超过28个音节,最好控制在20个音节之内。”(韵间距问题)
无可否认,刘先生的《诗歌韵律学》还有远比我介绍的几个方面更为丰富、细致的内容。我要说,正因为如此,要得到诗界的认可并不容易,因为这无异于对充满中国诗坛的非诗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革命。当然,我希望他们成功,因为如果成功,则必将给我们带来成千成万或者更多的真正的现代白话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