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的呐喊——王西麟专场音乐会印象
(2012-01-14 12:00:20)
标签:
王西麟文化 |
分类: 电影音乐摄影戏曲 |
囚徒的呐喊——王西麟专场音乐会印象
转自:南方周末
2012-01-12
《殇——之三》精致严密,46件弦乐器织成一首片层丰富的追思曲,追思对象是逝世十周年的指挥家,长期被视为中国交响乐代表的李德伦。《喜剧的对话》以筝、琵琶、笙为主角,以西洋音乐的语言表现升堂、擂鼓喊冤、大老爷拍惊堂木、下民战战兢兢哭诉、衙役威吓等种种情境。这个以“喜剧”命名的作品其实有一个沉重的主题:“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告状的逻辑在中国几千年没变。
《太谷秧歌交响组曲》是一幅三晋风俗长卷,闹翻天的社火、泼辣热烈的秧歌、期期艾艾的哭坟……第一乐章《热烈的快板》从山西民歌《看秧歌》获得基本音乐形象;第二乐章《慢板·思念的歌》,单簧管的旋律恬静得有如人的呼吸,似乎是薄雾的清晨,乡间小路上走来的一架马车,路边的树叶已经飘落,马的鼻息变成白色雾气,车把式沉默不语,单纯的旋律蕴藏着忧伤、期待、无奈、凄婉,漂浮在哭泣般的弦乐群的和声背景之上。第四乐章《慢板·葬礼》把二人台传统剧目《方四姐》的基本旋律作交响化处理,四支圆号错落,大锣在尾音处哐苍苍敲响,哭坟的民俗小调变成铺天盖地的悲怆。在这些声音的铺垫下,巴松独奏呜咽许久。在这部山西晋中文化局的委约作品中,王西麟想探讨的是作曲家和民族音乐的关系。“挪威的格里格和匈牙利的巴托克都吸收了本国民间音乐的营养,但他们的作品纯然是创作,而不仅仅是采风、改编。”
《钢琴协奏曲》在激烈的对抗中开始。一边是整支乐队,一边是一架独奏钢琴。钢琴的声音再顽强,也仿佛随时会被乐队的咆哮吞没。中国戏曲最基本的板鼓节奏改造成棒打和鞭笞,贯穿整个乐章。钢琴在低音区的撞击好像铁镣拖地,又像铁铲在铁锅里来回搅动,钢琴之上是三支长号和大号的铿锵,再上面是木管拉响警报一般的呼啸。钢琴突然发出一连串的高音,像囚徒的呐喊。
暴风骤雨过后,乐队慢慢安静下来。秦腔曲牌《哭灵》的哀痛和蒙古长调深长的吟咏变换成钢琴的独语,那是一个人的黑夜。
渐渐地,第一束光射进来。钢琴在高音区流动,像解冻中的河流,弦乐次第出现,轻快、明亮。包括“碗碗腔”在内的黄河中游民间音乐执拗、婉转,百折不回的旋律反复出现。眼前一片明亮。弦乐群的声音在弱音器的作用下越来越轻,钢琴则以歌唱的旋律飘在弦乐之上。一曲终了,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