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宝鸡博物馆--青铜重器

标签:
转载 |
分类: 中西美术与文化比较 |
宝鸡博物馆新馆收藏着华夏文明中的的灿烂瑰宝!
(三个方向的照片)
一对绿森森的鬼眼,吓坏了,告诉了老伴张桂兰“有鬼”,第二天上午,他们在土崖上有亮光的地方用镢头一刨,何尊就掉下了了。后来他们俩到甘肃讨生活,将尊留给了陈堆的哥哥陈湖保管,1965年,陈家连盐都吃不上了,只好将尊背到宝鸡当废铜卖,跑遍了市内的收购站,人家都要除掉铜锈,陈湖怎么也不同意。最后到了群众路收购站,那里的工作人员好说话,不除铜锈付了30元钱,,,其后,宝鸡博物馆的佟大放来收购站闲逛,看到了,遂向馆里汇报,博物馆给了收购站30元,收藏至今,,,
双层鼎 上层有翻盖(残),四角饰龙,下层门外饰刖足人
害夫簋
害夫(音hu)簋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簋,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害夫为作器者名,《史记·周本纪》称“夷王崩,厉王胡立”。可知即厉王即胡。害夫簋为厉王自作器,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件周王自作青铜器。铭文大意是说厉王昼夜不敢安逸纵乐,享祀先王先宗列祖,祈求皇天保佑王位和生命,赐降多福长寿。
胡簋铭文拓片(转自网络)。我有此器的拓片,其字体较大,舒展规整,不仅器型尽显王者之风范,铭文也是很好的书法教材。
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随着年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般认为,商晚期至西周前期是其高峰期,之后就慢慢衰落了。当然,说“衰落”是就其总体趋势而言,每个时代都有精品出现,如春秋战国出现的在青铜器上面错金银、错红铜以及镶嵌松石(宝石)的工艺,就是一种创新发展,可能与欧亚草原带来的西亚文化有关。
尊(卣?)
龙形饰(耳?)
壶盖上面的铭文,母子口,铭文在子口外壁:“唯十又三年九月初吉戊寅,王在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