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清江 民国的慈善账本何以引人关注

(2011-10-29 21:22:14)
标签:

慈善

文化

分类: 杂谈随笔札记评论序跋

            民国的慈善账本何以引人关注
                                   房清江
《东方早报》 2011年10月24日

(原文摘编)北京一收藏家发现了两本名为“征信录”和一本名为“从善如流”的小册子,均为财务账本,记录了民国时期华人慈善组织在国内外救助灾民的情况。在捐赠收入方面,大到富人的一千元,小到普通人的一毛钱都有相应记录;而在支出上,如“扁担13块9毛5分,笊篱2毛,洋锁3毛”等细末也都一一列入。
1929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监督慈善团体法》,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有关慈善事业的基本法。而这本“从善如流”的小册子自1921年已严格记录善款的收支。这说明,在对慈善组织并无严格的监管之下,民间慈善团体或出于捐赠人善心的尊重与呵护,或鉴于捐赠人、被捐赠人乃至社会对其慈善运作的关切,乐于公布自己的核心运作和财务信息,也是在慈善的自由市场中为自己取得和积累信用的一种证明。
民国慈善老账本现身,在慈善事业频频发生引人质疑事件的背景下,拷问的恰恰是慈善的本质,即秉承济世助弱情怀的同时,须平等对待每一份善心,并使每一份善心都不被虚掷和糟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的责任和道义,和支撑慈善运作的原理,都不会改变。
慈善老账本出现在那个印象中似乎“兵荒马乱”、条件落后的时代;彼时慈善在艰辛中前行,依靠的更多是道义、操守上的自觉与自律以及慈善的自由市场本身的选择作用。而当下无论技术还是经济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相反慈善却饱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就让人不得不追问:如何才能回归慈善的本质?如果是权力扭曲了慈善,那答案就不能在权力中找。
【推荐理由】虽然这并不足以证明,政府不关注或无暇关注反倒可能是好事,但是却值得政府好好反思自己在慈善事业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惟有“监管”二字而已。所谓慈善,能让供给(捐赠人)和需求(捐赠对象)无缝对接就是最大的善,如果硬要在供求之间设立一道卡,除了创设了一些权力垄断租金之外,社会利益是净减少的。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436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