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小波 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2011-07-09 22:18:14)
标签:
大一统文化 |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
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新华文摘》2011、9
【摘要】:政治共识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赖以存续的文化基础。华夏帝国赓续两千余年,得益于一种由庙堂与江湖共同构建与持守的政治共识,即政治一元主义。近代以降,传统的政治一元主义(道统)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受到质疑。19世纪末,在进步主义思维及弃旧趋新偏好的驱使下,革命成为支配国人政治行动的逻辑,有识之士纷纷构建新的政治共识,传统的政治一元主义陷入"主义丛林",从各种"主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支配地位的是"三民主义"。探析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对当下中国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不无启示。
一、政治一元主义——中华官僚帝国之“体”从传统哲学的体用关系来看,在两千多年的帝国政治史上始终不变且日益强化的政治理念不仅是一种政治共识,且上升到“体”或“道”的高度,这就是政治一元主义。一元主义的政治共识构建于孔孟时代。孔子说:“政者,正也。”《说文》对“正”释义是:“正,从止,一以止。”孟子在与梁襄王对话时,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定于一。”①一元主义的政治共识形成于秦汉时代。秦汉貌似有暴政与仁政、坑儒与尊儒之别,但在“体”上是有共识的。秦之非儒,但不非儒家之大一统、王权主义,而是用法家之法来实现儒家的理想。汉之非秦(如贾谊),非的是秦人过于崇尚暴力,仁义不施,但推崇秦建立的大一统帝国。秦尝试建立中华官僚帝国,汉则使之成为常态。秦汉以后,一元主义为历代政治家与思想家所固持。政治一元主义有三个主要构件:一是权力配置中的王(皇)权主义或王权至上;二是政治共同体(物理空间上)的“大一统”,即非竞争格局;三是政治文化中的独尊儒学及政治传统上的连续性。三者互动构成了中华政治传统及制度安排的一元主义特征。1.权力配置中的王权主义。关于王权主义的起源,刘泽华教授认为:“中国从有文字记
前一篇:小贝 简·奥斯汀的教导
后一篇:麦家 密码与芝诺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