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欣赏与练习一(上)

(2011-02-22 14:13:12)
标签:

书法

汉字

中西文化

文化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God said,“Let there be light”;And there was light.)

仓颉四目,为黃帝史。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荷马盲目,行吟四方。史诗不朽,文明源泉。

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于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西方文化的特性与语言密切相关,中国文化的特性与文字密切相关,德里达的《论文字学》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他意在颠覆西方的语言中心主义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而上学,建立以文字为中心的一般符号学,这是西方自莱布尼茨以来关于建立世界文字的自然延续。尽管他们无法解构西方的语言中心主义,也无法建立起他们理想中的文字学王国,但为我们认识中国的“文字中心主义”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学、文学、书法,为我们认识中国文化的特性,提供了一个认识“庐山真面目”的他者的视角。

中国文化大一统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被公认为世界史上的特殊现象。文字的统一对于中国文化的统一、稳定、持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与汉字的特性密不可分。

汉字是一种视觉文字,西方文字是听觉文字。说西方文字是听觉文字,并不是说识别文字不需要通过观看,而是说它的字形主要是记录语言发音的,文字是从属于语言的,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语言的变迁与差异便形成了不同文字。汉字是视觉文字,也并不是说它不表音,而是说汉字主要是表意的,字形与意义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表音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汉字与汉语之间,不象西方文字与西方语言之间那么密切,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汉字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中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语言差异很大,文字则是统一的。

中国古代民族众多,交通不便,方言更加复杂,要维护国家、文化的统一,文字是一种最重要的控制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时代,中国并没有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分裂成众多独立的国家,最终秦始皇能统一中国,文字的统一对于国家的统一所能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即使后世异族统治中国,也没能动摇中国文化的根基,汉字可谓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饶宗颐先生对此有深刻的体认:“……由于汉地本土语言方音的复杂,且习惯施行以文字控制语言的政策,而让‘语、文分离’——即所谓‘书同文’,使文字不随语言而变化;字母完全记音,汉字只部分记音,文字不作言语化,反而结合书画艺术与文学上的形文、声文的高度美化,造成汉字这一大树,枝叶葰茂,风华独绝,文字、文学、艺术(书法)三者的连锁关系,构成汉文化最大特色引人入胜的魅力。”(汉字树)

我们来看一看中外文字的历史,就会更清楚这一差异。

在希腊字母之前,大约在公元前16至14世纪之间,在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使用过一种文字线形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最重要的符号是88个发音符号。(古希腊的交流,P2)后来这种文字就消失了,直到公元前9至8世纪,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生成了希腊字母。用希腊字母组成的单词记录希腊语言。

由希腊时代发展到罗马时代,希腊语被拉丁语代替。随着欧洲民族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等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尽管差异很大,但它们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都是由二十多个字母组成的表音文字。

    更古老的楔形文字和埃及文字,最初都是象形文字,但它很早就转变为表音文字,其形与意之间之间的联系逐步弱化,成为表音的符号。(文字与书写P23)

在西方,言说创造世界。

《圣经·旧约·创世纪》的开始,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上帝是怎么创造的呢?上帝是通过言说创造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God said,“Let there be light”;And there was light.)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上帝说, 上帝说……

  在西方,言说创造文明。

  古希腊的荷马,女神缪斯剥夺了他的视力,却赋予他最伟大的行吟诗人的桂冠,《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荷马史诗》是言说的、吟诵的杰作,从中我们找不到任何的有关书写和文字的信息。一个英雄要想不朽,必须讨好诗人,只有诗人才能为他们歌功颂德,在传唱中千古流芳。

  在西方,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

语言学是西方的重要学科,尤其是二十世纪,语言学占据了西方学术的核心,不论是哲学、人类学、符号学、诗学,都是通过语言学来诠释文化。

 

中国汉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现象比起其它历史时期要严重些,经过秦始皇的书同文之后,至汉代以来,汉字的字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现在出土汉代的文献,我们绝大多数都能认识。

汉字的这种特性,易于突破时空的限制,是造成中国文化大一统与稳定性的根本因素。也正是因为汉字的这个特性,莱布尼茨在设想一种世界文字的时候,把汉字作为理想的模型。

在中国,文字具有神圣性。

中国的史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是最为发达的。而史是史官通过文字记载下来的。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为仓颉,仓颉是史官,与盲人荷马相反,仓颉四目(现在都改成戴眼镜了)。“仓颉四目,为黃帝史。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文字的创造使得天地鉴,鬼神钦,可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这与西方文化强调言说,强调在场,以及对文字的不信任态度正好相反。

在中国,不朽就要树碑立传。

正是汉字的超时空的特性,使得中国人特别钟情通过文字使自己不朽。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于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墨子)我们从先秦的青铜器上,汉代之后的碑刻,地下的墓志铭,名山大川中摩崖题字,祠堂中列祖列宗的牌位,无不见出中国人对于文字的崇拜。他们不但对文字的内容要经过润色纹饰,其书写也要讲究,在可能的条件下要请有名的书法家来写。

在中国,文字学是一切学术的基础与核心。中国没有西方那样的语言学,与之相当的是中国的文字学。

秦汉时期既是文字学的奠基时期,也是文字学的高峰期,以后两千年文字学几乎未能超越这一时期所构建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我们传统的思路,都把它们列为“小学”,是用来解释经典的字典类工具书。但只要我们翻开这些书,看看他们的自序与体例的安排,就知道他们的宏伟抱负。《说文解字》始“一”终“亥”,据形系联的有机体例,“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王制礼乐、世间人事莫不毕载”,“五经无双”的许慎是欲通过文字来“知化穷冥,以究万源”。刘熙的《释名》“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始于天地,终于疾病丧制,与许慎的《说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尔雅》本身已经被后世列为十三经之一,“《尔雅》者,《礼记》之流”,“包罗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文约而义固,精研而无误”,“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辨同实而殊号”。可见它们并非后世所俗称的字典,是解经的工具书,“非字学,乃汉学”也,古来研究小学者,正是昧于斯义。他们是企图通过字书的编排来来解释自己时代的世界观,来构建整个天地人间、古往今来的宇宙秩序,意在通过文字来建立一个有机统一的大一统的世界。

在中国,掌握文字,是身份与地位的条件,是知识精英与平民间文化差距的证明。掌握汉字的人,不论是史官、学者、文人还是官吏,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

正是因为以上的汉字的种种特性,汉字的书写自然也就成为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它不但成为一门艺术,而且占据了各门艺术的核心位置。

在先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贵族子弟的必修科目,而礼乐居首。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坏乐崩,书法的地位在知识精英阶层逐步超越了礼乐地位,到汉晋之后,成为文人中最为普及、用功最多艺术。而且,由于中国书画同源的观念以及使用共同工具的关系,使得书法极大地影响了绘画,甚至成为绘画的基础,石涛的“一画论”是对此问题最深刻的论述。

在掌握了汉字之后,汉字的书写是一种非常简便的艺术形式。只要掌握了永字八法,就像掌握的音乐中的七个音一样,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形式,可以表达无限的情感。在草书中,你甚至只掌握了点和线,就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它有八卦符号那样的神秘,却不像八卦那样的无情,它能表达你的情感,带有你的体温,你的追求、修养、人格,都在其中体现。书法与绘画的语言相比,就像是数学中的二进制之于十进制。它不像绘画语言那样复杂,却用着最简单的形式,比绘画表达出更为复杂、玄妙的内容,“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是最好的概括。

书法中的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密切相关。无极、太极、、阴阳、刚柔、正大、精微、清新、自然、中和。

通过书法来了解中国文化,感知中国人灵魂的最为直观,最为便捷的途径。深研中国文化,精通书法与西方艺术的大家熊秉明先生,用一生的心血总结道“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确是真知灼见。

书法小道,功莫大焉!往大处讲是严肃的,神圣的,可以传播文化,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可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往小处讲,也是游戏,是娱乐,可以开玩笑,可以寓幽默,可以愉悦身心,可以以文会友,何乐而不为?

 

 扩展阅读

《文字与书写》Georges著 曹锦清 马振聘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年6月

《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俄)B·A·伊斯特林著  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饶宗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03月

《古希腊的交流》(法)克琳娜·库蕾著邓丽丹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古罗马人的阅读》(法)卡特琳娜·萨雷丝著张平韩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帝国与传播》[加]伊尼斯著,何道宽译 2003年05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阅读纸草,书写历史》(美)罗杰·巴格诺尔著,宋立宏郑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03月

《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英)彼得·伯克著,李霄翔李鲁杨豫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09月

《文化符号学》龚鹏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论文字学》(法)德里达著 汪堂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05月

《书写与差异》(法)德里达 张宁译三联书店 2001年9月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美)M· 克莱因 著,张祖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01月

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 》(法)莱昂·罗斑 著,陈修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02月

古代世界的现代反思:对希腊和中国的科学与文化的哲学透视》(英)G·E·R·劳埃德 著,钮卫星 译 2008年12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法)尼摩 著,阎雪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05月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L.S.)著,吴象婴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西方思想史》(美)塔纳斯 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06月

《中国通史》 范文澜蔡美彪 等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05月

汉字的魔方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04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