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溥 欢迎来到华沙
(2011-02-12 15:57:19)
标签:
肖邦华沙文化 |
分类: 杂谈随笔札记评论序跋 |
转自: 南方周末 2011年02月10日
可以吃不饱、穿不暖,却不能没有音乐、没有萧邦。正是这样的精神,让萧邦和波兰永远合而为一
去年10月,误打误撞,跑去华沙观看萧邦钢琴大赛。这届比赛水准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但更让我惊讶的,则是久违不见的华沙。
八年前初次造访,那还是个灰暗老旧,五步一碑、十步一牌,充满惨烈战争回忆的城市。但今日之波兰首府,纪念雕像刻石仍在,但高楼鳞次栉比,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和以往已是两个模样。
去年是萧邦两百周年诞辰,又逢五年一度的萧邦大赛,波兰更是举国欢庆。“欢迎来到我的城市”———一出华沙萧邦机场(是的,华沙国际机场也以萧邦命名),就可见萧邦塑像海报标语,迎接所有旅客来到他的国度。华沙地标之一的文化科学宫旁,马路斑马线甚至改漆成钢琴键盘,真已到了全民迷萧邦的地步。
然而,无论比赛多么精彩,华沙又改变多少,让我最深刻难忘的,却是和一位中国留学生的谈天所得。在波兰留学,生活习惯自然和国内不同。有次面包放到过期,她想当然拿到宿舍垃圾桶丢弃,但路过同学见了,居然连忙出言制止。“要是给舍监看到,我看你非得听上几天训不可!”———原来,即使二次大战己经结束六十五年,华沙人永远没有忘记国破家亡的战乱岁月。直到现在,吃不完的食物都不可乱丢:“你要把过期面包放在纸袋,摆在垃圾桶旁,每天早上自然会有出门散步的老人来收,拿到公园喂小动物。”我在伦敦念书,真有吃不完的东西,也是拿到公园喂鸟和松鼠。我自知在同学间可属异数,可在华沙,这居然是不成文的社会规范,敬物惜物直到今日。虽然许多古老佳好习惯早已随岁月消逝,华沙人民让我知道,无论生活如何改变,有些美德依旧存在。
如此美德,背后其实是对生活的尊重和信念,而撑持这份尊重和信念的,则是波兰引以自豪的文化与艺术。一如人民自发性地珍惜物资,波兰人对文化与艺术之重视,也是全民运动而非仅止于菁英参与。“我要华沙在地球上消失!”纳粹贯彻了希特勒的命令,二战后华沙尽是断垣残壁。但无论生活有多艰苦,1949年在瓦砾中、地表摧毁高达85%的华沙,硬是举办第四届萧邦钢琴大赛,只因那是他们最爱的作曲家逝世百年纪念,波兰就算人死家丧,不能对不起萧邦!
这样的故事,几乎不可能在华沙以外的城市出现:炸毁的音乐厅还没重建,居民甚至三餐不继,居然还有闲功夫办钢琴比赛?但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华沙居民竟疯狂参与。那届大赛冠军、俄国钢琴家戴薇朵薇琪(BellaDavidovich,1928-)就说:“由于华沙爱乐厅在战火中被炸毁,比赛还得在一间战前的电影院内举行。但即使物质环境不好,波兰人心仍然热爱音乐。那届萧邦大赛不只是一个比赛,而是一个全国关注的盛事。在华沙,人人都在谈论萧邦钢琴大赛,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手册,对着上面的照片认参赛者。”可以吃不饱、穿不暖,却不能没有音乐、没有萧邦。正是这样的精神,让萧邦和波兰永远合而为一。无论经历多少死劫大难,波兰永不灭亡,萧邦也永远存在。
随着物质条件提升,每年岁末大家越来越花得起钱,却往往也越来越铺张浪费,甚至以奢侈为尚。这和文化艺术的缺乏,正是一体两面。看看波兰人延续至今的美德,想想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或许这个新年,我们可以过得不一样。
(作者为音乐学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