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匡政 一个著名捣鬼术的破产

(2011-01-24 12:24:17)
标签:

孟子

文化

分类: 哲学宗教历史科学
              一个著名捣鬼术的破产
                                  叶匡政
转自:南方周末 2009-04-15  
 不久前去了趟安徽,发现这里的政治气息比北京还要浓烈。老乡们在饭桌茶馆里,谈的也多是政界的事情,很多消息似乎比北京来得还快捷。在合肥、铜陵待了几日,受朋友所邀,又去了安徽凤阳。凤阳果然保留了一些古风,谈得最多的竟然是朱元璋那个朝代的事。一说起明太祖来,人人都能说出几个活灵活现的段子,把我听得一愣一愣的,硬是给我补了几天明朝的历史课。
有一次吃饭,不知道怎么说到了孟子。立刻有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历代君王对《孟子》不喜欢之处,当然这其中,朱元璋表现得最为激烈。这位朋友是研究朱元璋的专家,听他讲完了故事我仍觉得不过瘾,又跟着他回家看了许多资料,果然眼界大开。这里复述一点心得,想来也会有趣。
朱元璋是真正的流氓无产者出身,早年书读得少,当了皇帝才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谁知道他才读到《孟子》便龙颜大怒,诏告天下,说孟子的很多话“非臣子所宜言”。更由此下旨,拿掉了孟子在孔庙里的“亚圣”牌位。后来在大臣钱唐的抗谏下,才恢复了孟子在孔庙的配享。虽然如此,朱元璋却亲自做起了新闻检查官,授权搞了一本《孟子节文》,删去了《孟子》的八十五章,并明令“自今八十五章之内,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朱元璋删节内容竟然有全书的三分之一之多。有学者作过归纳,内容大致分为尊民抑君、民众批判执政者与政治、民众要求生存、民众反对苛敛、谴责官僚政治、风俗善恶当由执政者负责等九大类文字。
研究这些被删节的文字很有意思,我们由此能看清一个专制的君王究竟怕什么、忌讳什么。直到今天,讲孟子的人依然很少,与此不无关联。即使讲孟子的,也还有分别,什么场合可以讲什么场合不能讲,哪些可以多讲哪些必须少讲,回避什么导向什么,似乎还是存在着一些隐性的规则。从这些细枝末节,我们往往可以审视出一个时代或一个学者的分别。
孟子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这句话无疑在朱元璋删除之列。但我们从孟子这句话可以看出,在儒家思想中,国与天下是有差别的。儒家说“天下为公”、“天下归仁”、“天下大同”等等,秉持的都是以天下为本位的思想。
究竟什么是“天下”呢?今天的人大多认为指的是普天之下,或者地理意义上的天下,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在儒家典籍中,“得天下”“有天下”等,更多地是指人民和民心。顾炎武曾对“亡国”与“亡天下”作过阐发:“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岂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谓之亡天下”。由此可见,“天下”在儒家思想中,除了它的地理意义之外,还包括了“民众”“民心”“道德”等一些含义。这可以说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蕴藏了儒家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和博大情怀。
正因为有了以天下为本位的思想,所以孟子才能发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至理名言。孟子还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又说,“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的天下,无疑都清晰地打上了“民众”的烙印。所以儒家谴责“苛政猛于虎”,会反对执政者“聚敛”、“虐政”,并主张“什一税”,孟子甚至提出了使每户都有“百亩田”、“五亩宅”的土地分配制度。
至于不以天下为本位的执政者会如何做,鲁迅曾有过精彩的议论。鲁迅把朱元璋删节《孟子》的这种政治行为称为“捣鬼”,并认为虽然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因为力量有限,所以能真正成就大事的,从古至今就没有过。为什么会如此呢?鲁迅的话虽说得隐晦,但还是说明白了。他认为捣鬼者虽然知道有“治国平天下之法,在告诉大家以有法”,然而因为捣鬼,又“不可明白切实的说出何法来。因为一说出,即有言,一有言,便可与行相对照,所以不如示之以不测”。而捣鬼者,即使像朱元璋那样发表了“声罪致讨的明文,那力量往往远不如交头接耳的密语,因为一是分明,一是莫测的”。所以,捣鬼者最终往往以失败收场。
比如凤阳出来的皇帝朱元璋亲手策划的这个“孟子节文”事件,也只延续到永乐九年。此后,《孟子》又恢复了原先完整的面貌。一个著名的捣鬼术,从开始到破产,前后不过四十年时间。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698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