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传旭   “龙跳虎卧”是何等语?

(2011-01-03 10:25:45)
标签:

王羲之

文化

分类: 中西美术与文化比较

      “龙跳虎卧”是何等语?

           张传旭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米芾《海岳名言》: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米芾批评梁武帝,认为他的比喻“迂远” 、“奇巧”,是语言上刻意“遣辞求工”,是“溢辞”,主要问题是不能“入人”,不能抓住个人的风格特点,与其他书家区别开来,因此“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我们先来看看米芾是怎么评论书家的: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米芾《海岳名言》)

大令十二月帖。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米芾《书史》)

颜真卿书如项羽挂剑,樊哙排突,硬弓欲张,铁柱矗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李邕书如乍富小民,举动倔强,礼节生疏。(赵颜卫《云麓漫抄》载米芾的评论)

纵观以上米芾的评论,所用比喻,如“蒸饼”、“握拳”、“火箸画灰”、“项羽挂剑”,“乍富小民”,皆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人或事物,是生活中所常见,为普通人能感受。所用的比喻非常切合书家、书法作品的特点,此比喻只能用于这一位书家、这一件作品,而不能用到别人身上。此当即米芾所谓的能“入人”。

对照以上米芾的评论,梁武帝评论所用的比喻,龙、凤皆为人们头脑中想象的神物,天门、凤阙亦非人间所能见,虎是人间动物,我们今天在动物园中当然能见到,但古人能看见虎的人又有多少呢?“跳”、 “卧”是常见的动作,但“龙跳”、“虎卧”则又罕见,当然是“迂远” 、“奇巧”。

    当我们打开成公绥《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等汉末魏晋之际赞美、评论书法的文章时,扑面而来是龙凤麒麟、虎豹熊罴、风雨雷电,是龙腾虎跃、豹斗熊争、风行雨散,神光离合、神秘不测。

当我们的视野不仅仅限于书法,而是涉及当时所有的咏叹艺术的文章时,不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绘画,在文章中我们都会发现这一共同的特点。

有人从文体的角度来考察这一现象,把它归结为汉代大赋的影响。但不能回答为什么赋这种文体会去描写这些内容?为什么到了宋代的《赤壁赋》,这种现象就消失了呢?

米芾对于梁武帝评语的疑惑和批评,当然有着书家个人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因素,亦是不同时代文化变迁的结果,其中暗藏着中国文化固有的基因。

古希腊的神庙里,供奉着的是上天的诸神和世上的英雄。我们商周所供奉的是汉字书写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和青铜器上上天的龙凤麒麟与人间的百兽飞鸟。西方的神灵与英雄之间上演的是荷马史诗的悲剧,中国主题则是龙飞凤舞,百兽呈祥,在河之洲的雎鸠关关地欢唱,在水一方的伊人,从来就看不清模样。这是中西美术在文化源头上重大的差异,这基因决定了中西美术两千年来所走的不同道路。

从青铜器上神秘不测的兽面,到汉代画像石斑斓的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到六朝石阙前雄健无比的神兽,到唐宋花鸟画的发达,到齐白石笔下可爱的小虾与蝌蚪,正是中国文化古老基因发展变化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直观地感受到梁武帝的时代气息,腾文鱼、鸣玉鸾,六龙载云车、鲸鲵踊夹毂,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人的面目,汉画像是或简单或模糊,魏晋时期则清晰美丽,连人的眼睛也能画得栩栩如生。但神秘、华贵的气氛,始终让人难以接近,恨人神之道殊兮,悼良会之永绝。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感受到米芾的时代气息,完全没有了任何神灵鬼怪,一切都是我们熟悉的市井与风物,山水可游可居、行人可亲可近。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梁武帝的评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龙”“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就是雄健的符号与象征,在《周易》中,乾卦六爻的解释中都与龙有关,乾卦的卦德即是“健”,乾、龙、健三位一体。而且,翻开一部《周易》,就像是汉大赋的描写一样,处处显现各种动物的身影。虎为百兽之王,在人们所能见到的动物中,恐怕没有比老虎更雄健、威武的。表达健的精神,恐怕还没有什么动物能比龙虎更贴切。

龙,尽管是人们想象出的神物,但在汉代的画像石上,的确是生动的、活泼的,真可谓是“生龙活虎”。龙跳天门,表达正是一种雄健的力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不正是《周易》乾卦的精神实质吗?

   龙,行走也罢,跳跃也罢,它是雄健的,也是游动的,婉转的,纠缠的,非僵硬的,呆板的,所以称宛若游龙。

虎卧,我们只要看一看霍去病墓上的卧马,或者南朝蹲坐在神阙前的神兽,就可以感受到那一时代的精神威力。虎卧非“虎睡”也,静中有动,静而不闷。

天门、凤阙:神秘的,华贵的,非人间的,至上的,难以企及的。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真可谓是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不但是王羲之书法最为贴切的比喻,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最佳写照。

     我们再来结合王羲之与米芾的书法,来看看其中的差别:

  寒切帖》,首行“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数字,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万毫齐力,笔卷风雨,如初日出于大海,风雷震动苍天。以下四行,如江河注于东海,雷声远逝天边。转折处腰腹丰实饱满,如龙虎相争,纠缠绞斗在一起,筋力绵长,团栾而下,不辨首尾。纸笔之间,相磨相刃,绞转搭扣,不断蓄积着巨大的力量,随时都有惊人的爆发。

我们只要把米芾的《论草书帖》和王羲之的《寒切帖》放在一起,就对他的困惑一目了然了。米芾已经把晋人“龙跳虎卧”的气势、 “天门凤阙”的华贵神秘与神俊刚健的风骨消解得无影无踪,他把冲和绵软理解为晋人的萧散简远,把轻淡平顺理解为平淡天成,纸笔之间是温柔的,亲切的,仿佛是读书人在轻轻地翻书,能看到博山炉里冒出的若有若无的轻烟,还能闻见书案上茶杯里的清香呢。

米芾与王羲之,毕竟相隔了一个气魄阔达的大唐,时代差别,是那么清晰可辨: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言语》)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书法赏评》2010年第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