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也 我读艾略特:不懂之懂

(2010-03-25 17:04:49)
标签:

路也

艾略特

杂谈

分类: 文学及中西方经典研读

                   我读艾略特:不懂之懂

                                          路也

 

    那年我刚好20岁,每天跑到山大图书馆文科阅览室里去读长诗《荒原》,从架子最高一层把那本伟大的书抽下来,读上那么一点,第二天再去,继续读上那么一点。结果是偏头疼加重了,诗并未读懂。我还是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已经读过了《荒原》,甚至连每一条注释都不曾放过。没有读懂,毕竟也算是读过了,学问于头昏脑涨之中仿佛渐长,学问这东西,反正本来就是莫须有的,看不见也摸不着。
    再次鼓足勇气细读此诗,已是十几年以后了。作者写作发表此诗时是34岁,我大致也是在这个年龄上对它真正发生兴趣的。我搜罗了所有的中文译本,有赵萝蕤的,汤永宽的,查良铮的,赵毅衡的,裘小龙的。这些本子我都视若珍宝,其中最喜欢的还是赵萝蕤的译本,也许是由于最初接触《荒原》时遇到的就是这个译本,故较之其他译本,我更习惯了这个译本的语感。究竟哪个译本更好呢?那要等我把英文原版细细读过之后再下结论——— 这是我60岁之前要做的一件事情。
    如今,我对这部长诗不再要求所谓读懂,并觉得任何教材或参考书上关于此诗主题之类的分析都不讨人喜欢。一味为了读懂而硬着头皮去钻研此诗,实在是找罪受,而只有抛开了“读懂”这个功利想法和精神负担,才会真正去感受这部诗本身——— 诗的懂与不懂,不似数理化的懂与不懂,诗没有标准答案,读诗只在于是否有所感受,以及感受的多与少,读诗用的不是大脑,甚至也不是心灵,而是用神经末梢。确实,面对人们对《荒原》的过度阐释,艾略特本人就表示过,诗中的意义不过是一个骗局,当人们自以为理解了,其实正好落入了圈套,而当人们不理解这一骗局时,却歪打正着,以某种无意识的方式读懂了这部诗。
    当T·S·艾略特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迷恋上了对偶句中的节奏和元音;做银行职员时,偶尔会在办公室里与同事一起背诵希腊字母表,纯粹为了娱乐;后来,吃完早餐,要填一会儿《泰晤士报》上的纵横字谜游戏,才去写作,在赶往出版社的公交车顶层,也要填一会儿这样的纵横字谜游戏,开会讨论书稿时,他依然在填着那些纵横字谜。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联想:《荒原》又何尝不是一部巨大的纵横字谜游戏!
    《四个四重奏》也接近纵横字谜。
    似乎只有《空心人》意象清晰单一,算得上例外。
    艾略特醉心于字母组合,对不相干单词进行纷乱拼贴和重新组装,最终制造出一台巨大的诗歌机器,被视为丰碑。当然,并不是谁都可以玩字谜游戏玩成大师。我查过了,艾略特的星座是天秤座,他有着非凡的平衡和综合的能力,控制着词语的全局,对那些破碎材料进行选择、压缩、加工和组织,让它们汇集到他的个人调式里。
    内部和细节上的无逻辑和不连贯性恰好暗示了现代人心理的支离破碎,而在外部和整体上,却又体现了对于秩序和规律的追求,以及重建道德和信仰的愿望。T·S·艾略特——— 自称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 就这样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现代性”。
    甚至,诗人本人的性情,也与其作品十分吻合。他在世俗生活里的犹疑、自贬、羞涩、茫然、审慎、恍惚、疲倦、焦虑、沮丧、戏剧化、晦涩难解、自相矛盾——— 包括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充满荣誉感却依然对自己的诗歌才华表示怀疑——— 这一切全都笼罩在了宽厚、庄重、超然、沉静和优雅的学者风度之中。是的,我对高高瘦瘦的诗人本人很感兴趣,据说他有时使用唇膏,还往脸上搽绿脂粉,让面孔呈现出死灰的痛苦神色,他是把整个人生当成了虚拟的戏剧舞台了吗?这实在有趣。
    艾略特写《荒原》时,读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决心写出像这部小说一样宏伟的诗篇。现在,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看,确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精神分裂”和“游戏”倾向,同时又都具有典型的规模之美和秩序之美,它们几乎都使英语走到了尽头,乔伊斯带着霸气和侵略性,艾略特则显得谦逊和风度翩翩。
    “好让教授们忙上几百年……”这是乔伊斯的话,听上去有点幸灾乐祸。
    而我反倒觉得,在某种时候,不懂之懂,乃大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