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书亚  惟一的星空,惟一的上帝

(2010-03-20 16:03:03)
标签:

希帕提娅

城市广场

文化

分类: 电影音乐摄影戏曲

惟一的星空,惟一的上帝

王书亚

南方人物周刊 2010-03-18

 

我试着给民族两个定义。首先,民族指向共同的时空观念系统,春节后是元宵,过不久是清明。在深层,民族是价值观的分享,是众多灵魂的大锅饭。在日常经验,就体现为一套时间的刻度,文化、信仰、心理,乃至政治,都是这一刻度中互相映衬的K 线图。同一民族的意思,就是一起吃饭,一起哈欠,一起欢喜,一起忧伤。常常肚子饿了不觉得,一看石英表,才知道自己饿了。就像常常不觉得自己站起来了,一看报纸,才知道自己早就站起来了。

 

信徒的意思,就是隐藏在各族人民中的另一个族类。他们拥有另一套时空观念的系统。他们倾向于以灵魂的信念来区分民族。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信仰的普世性,势必构成对民族主义最严重的威胁。

 

这和我的第二个定义有关。民族不是一个人类概念,而是一个亚人类概念。民族主义要求对一个亚人类共同体的忠诚和奉献;要求其成员在其他民族面前,优先忠诚于同一套地方主义的时空观念。这一亚人类概念,因此在最高层次上与人类共同体对立。

 

民族犹如善妒的情人。在《旧约》中,耶和华神向摩西宣告说,他是" 忌邪的神".而民族主义的意思,则是" 忌邪的国家".耶稣诞生之后的人类史,几可归结为" 一位忌邪的上帝" 与" 无数忌邪的国家" 的争战。人类在残酷的经验中,试图去回答、澄清、接受或拒绝一个追问,即在民族这一亚人类观念之上,是否还存在着更高的人类概念?

 

《世界人权宣言》的出现,意味着经过布满骸骨的荒原,不但有一部分" 忌邪的国家" 向着另一部分" 忌邪的国家" 投降。而且地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迫同意向着一个更高的、忌邪的、时空观念的价值体系投降。这是整部人类史的转折点,人类透过一部文献,宣判了民族主义的反人类性质。它的政治哲学涵义,是承认一系列关于人的灵魂、思想、身体的权利与尊严的正当性,先于国家也高于国家。这正是现代宪政主义的起点。

 

但当初,苏联代表团投了弃权票。他们说," 我们不承认获得一个国家公民地位的人,先在地、独立地拥有个人权利这样一种准则。" 作为一个亚人类共同体,他们宁愿等到政权灭亡,也不愿在更高的价值面前破碎自己。

 

这部西班牙影片,以惊心动魄的、不公允的方式,描述了希帕提娅,这位被誉为人类第一位女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的人,如何被一群基督徒杀害;神庙和图书馆,又如何因此遭受重创。导演复制了亚历山大城。罗马的文化中心从公元前3 世纪以来,转移到这座伟大的北非城市。5 世纪初,希帕提娅在图书馆教授天文学。众弟子中有许多早期基督教领袖,最有名的,是片中成为利比亚主教的Synesius. 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记载说:在基督徒间谣言悄悄散开,他们说席昂之女是罗马提督(她的另一位基督徒学生)与西里尔主教之间握手言和的惟一绊脚石。在一个致命的日子,希帕提娅从她的两轮车中被扯出,衣物撕得稀烂,一路拖到教堂。诵经士彼得领着一群残忍的狂热分子,以徒手毫无人性地将她屠戮致死。西里尔宣称不知此事,但这一谋杀案已在他的人格与信仰上,印下无法拭除的污点。

 

这是一部少有的、谴责基督教狂热分子的影片。亚历山大城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宗教、哲学与国家纠葛之地。

 

从宗教上说,这是以色列被掳之后最大的犹太教聚居地。埃及的神、雅典的神、犹太教的神、罗马的神,都是典型的" 民族主义宗教".它们与基督教的冲突,本质上是普世信仰与民族主义在人心中的争战。

 

从哲学上说,希帕提娅是罕见的女" 哲人王".雅斯贝尔斯曾说,希腊人的心灵被自己的创造迷住了。新柏拉图主义在帝国晚期成为缝补哲学危机的宗教,因此" 奖励并吸收流行在一个衰颓时期的一切民间迷信、巫术和占星术" 及一切对神灵的病态渴望。

 

事实上,希帕提娅并非现代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历山大图书馆也不是现代概念的图书馆,而是献给缪斯女神的神庙。她的思想,既与宗教有关(试验室中的巫师),又与政治有关(议会中的国师)。

 

柏拉图的最大缺陷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是" 不了解他那无法回避的、可怕的现实中的恶".悲伤而吊诡的是,尽管那些宣称相信基督的人邪恶地杀死了希帕提娅,但正是基督教信仰,而非柏拉图主义,了解并宣称了人的全然败坏。欧洲文明也并非像影片渲染的,遭到了基督教时代的摧毁。相反,是奥古斯丁的忏悔拯救了新柏拉图主义;是耶路撒冷的信仰,复活了雅典的灵魂;也是随后兴起的修道院,在战乱中保存了罗马和北非的文明。

 

影片中,成为提督的学生爱上希帕提娅,公开以音乐求爱。第二天,希帕提娅将自己的月经布条,回赠给他,显示自己天生的不洁。她说:" 你真爱这东西吗?它一点也不美。" 某种意义上,导演对希帕提娅的美化和这位求爱者一样。

 

千年以后,在梵蒂冈,这位睿智而不幸的白衣女子,出现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园》中。如果任何民族抬起头来,看见的都是同一枚太阳和同一颗月亮,那么地上就只有一个人类。为这个缘故,我情愿死的是我,而不是希帕提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