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龚鹏程 钱锺书与廿世纪中国学术(下)

(2010-02-03 16:51:40)
标签:

钱钟书

二十世纪

学术

分类: 中国近现代学术

钱锺书与廿世纪中国学术(下)

龚鹏程

转自《近代思潮与人物》中华书局2007年4月

http://rw.peoplexz.com/28195/28198/uploadfile/20090310150729223.jpg钱锺书与廿世纪中国学术(下)" TITLE="龚鹏程 钱锺书与廿世纪中国学术(下)" />

十二

    钱先生读《左传正义》凡六七则,于古今笺注论释《左传》之书,仅引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载孔广森云云一条。其余如引周寿昌《思益堂日札》、方以智《通雅》等,虽亦论《左传》文句事,其书则非专为诂释《左传》而作。笔记丛录,偶一及之耳。非章太炎《膏兰室札记》之类有专笺《左传》者可比。如此引证,乃是完全脱离“左氏学”之传统,站在场边子上说话也。与其论《史记》《周易》等等相同,而外行尤甚。黄耀垫谓其不甚留心今人研究成果;其实于古人笺注,钱先生又岂真究心哉?

    如此“写在《左传》及《左传》解释传统边上”,《左传》中主要问题必将毫无涉及;后世之口《左传》者,亦必无所采择于兹矣。然则先生耗斯笔墨精神,为此札记六十七则者,果何意欤?以论文之手眼,评析《左传》文句,并联想及于中外相关事例,固多快娱心目之说,适可自暴其不通经学之短,窃为先生不值也。

    且其持论,甚薄《春秋》。谓《春秋》简晦,非《传》几不能知其事,殆如今日报纸之大标题而已,<传》则为报导。此固可备一说,然古今争论《春秋》性质与夫经传关系者,至为繁赜,钱先生以为如此即能释难、解纷,且足以服人乎?况《春秋》文字之简,古人推美之,钱先生抑沮之。谓不过古人刻竹漆文不便使然,后人不必因伛以为恭,遂亦因难而见巧。借如其说,则《左传》非汗青削牍而为之者乎?何《左传》记事记言又委曲详尽如是耶?立论务在胜人,而自陷于矛盾,遂至于此。

    唯钱先生之意,似亦不在论经传之优劣,但借书中一二语以供申发,如古人谓“左氏之失也巫”,则于此申说其鬼神观而已。然钱氏云初民视天、神、鬼、怪为一类,其后始渐区分,天神别于地祗、人鬼别于物妖、善神之外复有恶鬼,“故曰:魔鬼出世,实在上帝之先(At bottom the deril is more ancient than God)”(十四则)。斯诚不知何以“故”。所引西谚,恰与所论意趣相反;先生喜援二西之书以征契同,似此则反滋误会矣。

    如此之例,盖亦不少。第三则云须解全篇之意,乃得以知某句之意;又须识字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意,“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 edrhameneutis;che Zirkel)者是矣”。此用狄尔泰说。然“阐释之循环”实包含三事:一、人之现实有限存在与认识历史之关系;二、整体与部分之关系;三、解释活动中理解与经验之关系。钱先生所释,仅及其一,读者乍视其说,得毋以偏义为确解乎?次者,“阐释之循环”既为方法亦为困境。持其说,则与循环论证何异?人人阐释彼此互殊,又将何以质正?故自海德格尔以降,无不致力解决此一困局。然海德格尔主张膨以正确方式融人循环’’,并由本体论论证阐释循环之内在性。里格尔(Paul Ricoeur)即以为未能解决疑难,仅予转移而已(Hermene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P.59)。伽达默尔《解释学之挑战》一文则自承无法打破循环,唯“合法之偏见”须与“错误之偏见”区分。而哈贝玛斯更就此与伽达默尔相论战。钱先生以阐释之循环为方法义,是弗顾此一问题之发展也;以此为方法,而不知其尚有疑难未解,是弗知其法之不足恃也。读钱先生书者,尚慎旃哉!

十三

    焦氏《易林》旧说为西汉焦延寿撰,清人徐养原、牟庭相、丁晏、刘毓崧等考辨甚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断为东汉崔篆作,考证至八九千字。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则以为乃管辖所作,所考亦五千言。钱锺书先生不能定诸家之是非,遂作超脱语曰:“窃欲等楚弓之得失,毋庸判儿猫之是非。嚣其实非不判,不能判也。余嘉锡、胡玉缙两先生之书,钱先生未必寓目。以不能知其是非之人,作超越高蹈之状,讥考证作者诸家“如讼师之争产然”,语近轻侮,又何必哉?

    钱先生以博学自负,从不肯自认某处实非所长,且辄以吾不懂者即无价值之姿,出语凌人。其考证作者,固如是也。论诗而薄比兴寄托,论经则讥经生不谙文趣,亦皆属此类。夫论诗动言比兴,考证其来历史事,诚多妄谬,然诗中岂皆无寄托乎?读诗者岂皆能不知人论世乎?钱先生论诗,精于句剖字释丽罕能知人论世,乃以己之所短薄人之所长,可乎?论经书史籍,不娴经义、不知史例,则沾沾自喜其能以诗文小说戏曲证论经文及史事人情,不知此乃别蹊,虽可见奇花异卉之美,顾亦何可自矜于是且讥他人之不如是也?论学,吾甚佩钱先生,而终觉其不真率、不可爱者,即在此等处。

十四

    钱氏论《易林》卅一则,皆不论易义及其象数,但赏其文辞而已。谓汉人依傍《易经》之作,如扬雄《太玄>及此《易林》均文句佳妙,工于言语,明清若干文家曾胎息欣赏之。其说甚是。然于今人赏味其文辞者,又竞忽诸,诚失之眉睫也。

    如黄侃《六祝斋日记》卷二,壬戌二月二日即有云:“翻《太玄集注》。<易》尚不明,其如《玄》何?然奇字、殊音、雅言、妙义资于文章者甚众,不可忽也。观其造言窜句,惟《易煜师,与词赋拟相如》、《法言》拟《论语》者无异。扬子信摹拟之大家哉!”且录其隽语数十条,次日又录数十条,五日作一联:“新鲜自录光于己,华芳用臧利当年。”亦用《太玄>语;卷三于《太玄》隽句续有选录。是其赏味与钱锺书同调也,惜钱氏未及知之。季刚先生亦尝有读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札记及《阅严辑全文日记》-卷,皆收入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黄侃日记》中,简略且杂记平居琐事,不及钱著精审。然同调偶合,不妨举出以供谈助。

十五

    黄季刚伉气善骂,其名久著。日记中尤不忌口舌,如《马氏文通》之文言、陈三立郑孝胥式之诗,皆遭掊击。谓王国维少不好读注疏,中年乃治经,仓皇立说,挟其辩给以炫耀后生;王湘绮说经只事穿凿,文词皆摹虚调,记览则无关博物等等皆是。述时贤如此,论古更无恕辞矣,如云韩退之一味排弄,殊非中声;柳耆卿词全无佳者;欧阳修诗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其出言与钱锺书相似。凡才人皆不轻许可,故虽如是,亦无伤也。第观两先生之论学,途辙颇殊,则或可拈出供参。

     两先生皆博学。然钱氏著作,多以条举、以句释,故世或议其零碎无体系。夫体系固非钱氏所慕也,其学亦非哲学之须构体系。故以此议钱者,为“不知类”,可勿论焉。然钱先生论事,善联类、善旁及、善比论,一事之微,征引万端。综此万端,所明者亦仅此一事而已。是非能发凡起例,令从学者循是以求,推类及远,而明古今中外学术之流别也。在钱先生,固是鸳鸯绣出,观之者目迷五色,则靡知金针之何从。此所以有望洋之叹,而惜其无体系可供把捏。钱氏名满天下,乃无人可以闻风继起,亦以此也。彼无门人,亦无人能学之,一二号称用钱氏法以论学如臧克和者,徒笑柄耳。黄季刚先生则不然。黄先生五十而逝,平生学术未及成书,故其所造,未易与钱先生比量。然季刚门人遍两岸三地,沾溉馥余、得其一节者,即可以名家,此又何故欤?

     以余观之,钱先生读书,善于摘伏抉隐,黄先生则善于发凡起例。凡例之学,本出于经。诂经之士,得免于碎义逃难者,正以有义例可守也。言小学校勘者,究心于一字一句之微,苟无凡例,亦无由综贯之。黄季刚先生用功本在经学小学,故于此道甚精,读书日录中随处可见,如:

    △昔戴(震)君举“以字说经,以经证字”二语,以示后学。侃今欲以音说义,以书证音。其条例:一曰本声(如丕从不声、吏从史声);二曰声训(如乾健也、坤顺也);三曰连语(如屯遭、班旋);四日古韵(如下普道咎);五曰异文(如造作聚、复作覆);六曰拟音(如需读为秀、荒读为康);七曰直音(如某音某);八曰反切;九曰体语(如温休为幽婚、清暑为楚声,以及金沟清眦、郭冠军家之类)。自<说文》《玉篇》《广韵》《类篇》《集韵》外,凡宋以前书,涉及音者,无不采葺。虽一人之力,成此为难,积以岁年,或收驽马十驾之效。此书若成,再当校《说文》、笺《广韵》以就一家之学。(《六祝斋日记》,卷一,1922年1月17日)

    △宋词用字盖有三例:一曰熟语(用典故训诂皆属此类。如辛词<摸鱼儿》用长门事,用千金买相如赋,曰玉环、飞燕,此用典故也。用蒽蒽姥脉、危阑之危,此用训诂也)。二曰造语(有造字造句之异。

造句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之类)。造字如姜词冰胶雪老、吹凉销酒、诸虚字之类。三曰时俗语(有用时俗语为形容接续介系助句之词,而中加以熟语造语者。如刘翰词:“原得王孙老”得字,时俗语也。刘克庄词:“蓦然做暖晴三日”,蓦然字,时俗语也。韩寥词:待不眠还怕寒侵,待字,还怕字,时俗语也。有用时俗语而天然工致绝类文言者,如辛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是也。有貌似文言实从俗语翻出者,如谢懋词:“无处寻,只有少年心”是也。有纯用俗语而杂以文言者,如赵与(钅御)词:有人嫌太清,又有人嫌太俗。都不是我知音。”是也,有虽无时俗语虚字,而实时俗语之熟语者,如周晋词:“薄幸东风,薄情游子,薄命佳人”是也,有不仅用时俗语者,且用方言者,如吴词之“梦缘能短”。能,作如此解,今苏州语也。陆词:“你嚎早收心呵”,嚎早,作火速解,亦今苏州语。有用方音为韵者,如姜词:“不会得青青如此”与语、虞、御、遇韵中字同押。刘过词:“泪痕凝脸。”与铣、猕、轮、换、阮、愿韵中字同押是也)。拟专取宋人选词辑宋词用字举例一书,一以示填词用字造句之法,二以告今之高举常语为诗者,知亦有矩镬,非能率尔成章也。若夫旨义、格调、声律,皆已屡见前人之书,不复觎缕可矣。(《六祝斋日记》卷四,1922年3月22日)

    △阅《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因思群字虽繁,不过八类,今且皆以东韵字为例。一曰正:如童正篆作“”,同正篆作“”之类是也。二曰同:中有古文审,终有古文夹之类是也。三曰通:梦通为瞢,工通为功,字异而声义不相远之类是也(又皆非本字而互用属此)。四日借:借種为種,借矇为矇,声借而义无可相冢之类是也。五曰讹:讹雄为碓,讹蟲为蟲,于笔意绝无可言而又与他字溷之类是也。六曰变:(变率为革,变潢为民,篆之变也。今且以隶为例)变“”成为戎,变宫为官,隶笔小异而为今世所承用者是也。七曰后:菄为东风菜加艸之字,崧嵩为崇高山专造之字。凡由正字引申义或别义而加偏旁以为之者,皆是也。八曰别:与同异者,彼为正字之重文,而此则后世之增造者耳。有灌而遣绒字,有翁而造顿字,字义与正篆丝发无殊,而徒增俗体者是也。古今字书皆可以是撮领之矣。(同上,4月6日)

    △字音之变,六道而已。一日四声之变,翁声有滃,空声有控是也。二日开合之变,憲(讠为)、献娑同字,千个、苛簳”同文是也。三曰洪细之变,共声有港,东声有童是也。四曰同类之变,公声有翁,工声有空是也。五曰同声之变,腾从腾声,颥从禺声是也。六曰同韵之变,公有锺音,凌从凶乳是也。韵书反切亦皆可以是统摄之,毋为多立名字也。《六祝斋日记》卷五,1922年4月12 日)

    △字书编制法凡有五类。①自《史篇》《三仓》《凡将》《急就》《元尚》《飞龙》《皇义》《劝学》《圣皇》《女史》《始学》《吴章》《千字文》《南唐五百字》《万字文》之类,皆集字成句,或有复字,或无复字。要之以文义缀字,取便记诵,此一族也。②自《说文》《字林》《古今文字》《玉篇》《开元文字》三百二十部音义,下至《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之类,皆据形系联,部叙、字叙每有意义。此字书之正宗,为二族也。③自《干禄字书》、《佩虔》(中下二卷以四声分十段)、《名苑》(先声后形,见司马光《自序》)、《类篇》(分部五百四十四,略同《说文》而部中字则以韵次)以及《说文韵谱》、《五音韵谱》(其初因《类篇》先后,若有重音,则但举先而略后。虽许氏本在上、去、入声而《类篇》在平声,亦移载平声。然部叙则案堵如故。后乃改其部叙,悉以韵,又以许氏本音次第之,不复论五音先后),以及《古文四声韵》、《隶韵》、《班马字类》、《龙龛手鉴》(部首以平、上、去、入为序,部中字亦以四声列之)、《复古编》、《字鉴》之类,或以韵部编字,似韵书之体,而实字书,此三族也。④自扬雄《另q字》、李彤《单行字字偶》、朱育《异字》、张揖《难字》、《错误字>、无名氏《文字整疑》、彭立《文字辨嫌》、戴规《辨字》、邹诞生《要用字对误》,下至《匡谬正俗》与近世《六书故》《六书统》之类,或说字之

一类,或以义分字,而说既不全举,诸字又不依部叙、韵叙,此四族也。⑤自李从周《字通》(分部不用《说文》门类,而分以隶书之点画,有所谓上两点类,下四点类,旁三点类,盖又以形近为次)、韩#彦《四声篇海》(以《玉篇》五百四十二部依字母次之,又增杂部二十七。凡同‘母又以四声为先后,每部之内,又计其字画多少为先后,以便于检寻,此字书编画之最初)、梅膺柞《字汇》(部首、部中字悉以画数多寡为次。自一画至十七画列二百十四部)、张自烈《正字通》,及世所通用之《康熙字典》(字典分部即承《正字通》,凡十二集,百一十九部。部首之字以画之多少为序,部中字亦然)之类,皆就点画分编而便于检寻,此五族也。(同上,4月20日)

    △大抵先唐评文之书,约分四类;一则详文士之生平;二则记文章之篇目;三则辨文章之体制;四则论文章之用心。。始自荀勖,终于姚察,纷纶葳蕤,堙灭而不称。略可道者,刘、锺二子而已。自唐以后,论文之言,唯存书札及夫丛谈、小说、文话,评选之中,绝无能整齐洽通,若《明儒学案》之记儒先、《文献通考》之栽法制者。侃虽不敏,愿有事焉。兹事体大,姑先述其纲领,命日《文志序论>云亦:文章之界限、文学之起原。文之根柢与质地、书籍制度与文章、成书与散篇:文章与文字、文章与声韵、文章与言语、词言通释、古书文法例、文章与学术、文章与利禄风尚、外国言语学术及于文章之

利病、译文之优劣、公家文、日用文、俳俗文、文章家之因创、文章派别、历代论文者之旨趣、文体起源及废兴、文体变迁之故、摹拟述作之异、伪托、文言质言之大别、雅俗之标准、繁简之宜、文章流传泯灭之理、向后文学之预期、字书文法之整理(此等标题,近乎倭语,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感鞠庐日记》1922年9月29 日)

    △拟编《郑注四经例》,兹记其目。一日校异,如《士冠礼》注:古文“阈为蹙”、“今文缡作熏”之类是也。二日订讹,如“此醴当作礼”之类是也。三曰存疑,如“玄则亦入”,与“辞对之辞未闻”之类是也。四日驳旧,如月令注:“俗人皆云周公作月今,未通于古”之类是也。五日引古,如《士冠礼》注:“易日:画成而卦”之类是也。六日说字,如《士昏礼》注:“视乃正字,今文作示,俗误行之”之类是也。七日拟音,如《士冠礼》注:“缺,读如有颊者弁之颊”之类是也。八日互证,如《曲礼》“使从俗”,注引《玉藻》;“人生十年日幼学”,注引《内则》之类是也。九日喻今,如《士冠礼》注有司,引今时吏及假吏为况;赣引“今时藏弓矢者谓之鞍丸”为证是也。十日明辞,如“衣不言色者,衣与冠同也”,如“初为不见者言也”之类是也。十一日括例,如“筮必朝服者,尊蓍龟之道。凡染黑,五入为鲰七入为缁”之类是也。郑君所注经,唯四经完具,故据以为本。其实《易>《书》《论语》《孝经》四经之注,亦可用此例求之。(《乙丑日记》1925年1月11日)

论钱锺书者,向未尝取黄侃与相比论,故以上摘录稍多,裨资衡较。观其条例,虽文字声韵专门之学,亦不难循例以求之。虽季刚先生未成之作,亦若已可见其旨趣与内容,此即条例之用也。而此等凡例,在钱先生集中可谓绝无仅有。故一如散钱满地,一如纲举目张,影响非可一概。曩余就读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时,林师景伊授《说文》《广韵》,无多关捩,仅以彼抄自季刚先生手批《说文》之条例十八则为说,等夫秘笈,视若诀法,谓知此条例即可尽通古声韵文字也。昔年少,颇轻之。又方耽文辞,以破法活法为高,宁肯拘法度、循则例哉?今则知条例之效矣!

十六

    余论钱先生文,复旦大学查球屏君有文评议,题为“龚文正误”。首云吾“勇气诚可嘉,谬误亦明显”。见之大惊。昔人有“正杨”之篇,今人有“正钱”之录(蔡军,收入1996,李洪岩、范旭仑编《钱锺书评论》卷一),吾文聊举一二,以附骥尾,乃竟有人以吾多谬乎?然查文所云仅三事而已,拜读之,则亦不知吾究竟何谬之有。

    其文一日钱著二十年前即在大陆流行,不待电视剧《围城》拍摄之后;二日钱论《老子》龙兴寺碑本固未用马王堆帛书,然推论既确,不用何伤?且或论文在前,帛书后出,故亦不应以此相责;三日钱引白居易语以讥老聃,又引白氏诗讥其非议老聃,非自相矛盾,乃其绝妙义趣。此皆护钱心切,而不自知其言之不当理也。

    一、《谈艺录》早行于海外,《管锥编》之写作与旨趣,亦先自海外发之。白克明《评论钱锺书一甲子》对此已有说明,抄录于后:“钱著四种,1949年春夏都再版过。好花不长,他人一入京城,不大一会儿,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就脱裤子割尾巴。……夏志清先生特识先觉,能识英雄于风尘草泽之中,悟稀赏独,拔而出之。……钱先生姓字,1962年就作为标题出现于台北刊物里,(邹文海)《忆钱锺书》是最早一篇怀念文字。……正是钱先生蹲牛棚游大街上干校当邮差这个时候,‘钱锺书’三个铅字在台北印刷品里聚合为大块标题。……1965年《谈艺录》景印本在香港出版,1969年《围城》景印本在香港出现。1974年春珍妮·凯利英译《围城》第一章在香港发表。……钱著五种在港台盗印频繁。……1978年秋……他四十年来头一遭走出国门海关,方才晓得营外早已钱帜飘扬。他挑选《管锥编》五篇,引发读者。夏志清、高阳大惊叹。……黎活仁、马力刊出了一张钱先生作品的名单。……《管锥编>跟大伙一见面,港台学人王煜、黄维梁、龚鹏程当即力荐。周振甫、马蓉也操觚尝鼎。……”(同上引书,以下始有大陆流行之情状可叙)。此皆查君人大学前之旧事也。查君之生也晚,故不及知。而余云大陆钱学兴起,又拍电视、出传记后,港台反而退烧,初未言系因拍电视后钱氏始对大陆学界有影响。查君又误读矣。

      二、余举钱先生论《老子》为例,旨在说明钱先生不甚留意新出文献。故或仍用旧说而误,其论《孙子》;或虽不误,而不知引证,如其论《老子》。此皆论学之缺失也,何可辩饰?纵或帛书新出,钱先生不及援据,钱先生又何尝注意其他何种新出资料耶?其不知当代学人之研究、不考新出之史料,暗蔽实多。吾临文多为长者讳,故未深论。查文竞以吾之宽为苛、以吾之不误为误,岂不冤哉?

     三、钱氏论《老子》时,引白居易语以讥老;又引白氏论禅家语讥白于老少见多怪。查云此乃妙解。然此乃查君之解,非钱氏之解也。白居易是否笃信佛教而排斥道家道教,正自难言。自陈寅恪论断白氏佛皮道骨以来,释辨者多矣,查君宜稍考之。

十七

    黄耀垫先生评议吾文,似颇不以吾将陈寅恪与钱锺书比论为然,并谓陈先生论唐史及《切韵》迄今仍不废江河。夫陈著之是者,固可不磨,其误者亦终不可废,吾文已自言之。此吾与耀垄兄无大异者也。以陈比钱,耀垄兄以为降格,则难言矣。二氏衡较,乃近年一大公案,谁轩谁轾,各有主张。如李洪岩《钱锺书与陈寅恪》及前引白克明文均扬钱抑陈,且谓陈之不足以方钱,即如老骥不可以追秋鹰霜鹘。白李诸君,于钱不无偏嗜(前举白氏文,谓《管锥编》甫出,余即为文力荐。实则余少年矜气,颇轻前辈,当时乃痛批,非力荐也。白氏恐未见吾文,或嗜钱而有曲笔)o余既无调停之力,遂姑为骑墙之语,但举匹似,不著抑扬。耀垫兄倘能另撰一文,继班马异同之论,为李杜优劣之评,衡权陈钱,断以至公,则亦学林之盛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