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传旭艺术与文化
张传旭艺术与文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315
  • 关注人气: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快报讯  墓室发现遗骨,六证据证明系曹操本人

(2009-12-28 09:21:55)
标签:

曹操

墓地

文字

文化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墓室发现遗骨,六证据证明系曹操本人

 新快报讯 <wbr> <wbr>墓室发现遗骨,六证据证明系曹操本人

新快报讯 <wbr> <wbr>墓室发现遗骨,六证据证明系曹操本人

新快报讯 <wbr> <wbr>墓室发现遗骨,六证据证明系曹操本人

新快报讯 <wbr> <wbr>墓室发现遗骨,六证据证明系曹操本人  
 转自:新快报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00912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和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六大证据认定为曹操之墓
  证据1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证据2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证据3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
  证据4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
  证据5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
  证据6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大墓
  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这座大墓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2008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这个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离地表大概是15米,墓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文物
  随葬物品认定属于曹操
  据了解,墓虽然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遗骨
  认定年龄与曹操终年吻合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该是曹操的遗骨。
  记者采访文物界的专家,汉、魏考古专家学者等,他们认为曹操高陵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重大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价值
  发现终结曹操墓千年谜团
  一千多年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莫衷一是,谜团重重,由此产生对曹操的许多怀疑和曲解,曹操高陵的认定解决了很多历史悬案。其次曹操高陵的发现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高陵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专家解读
  将会知道曹操因何头病而亡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曹操当年为了补充国库充盈军饷发动成立一个部队专门盗墓获取里面的金银财宝,其中的头就叫摸金校尉。而曹操一面主张薄葬,一面又怕自己的墓穴被盗,而这次考古找到曹操墓发现之前已经被盗多次,不能说不是一次历史得讽刺。另外,史书记载曹操得头风病而死,因此还杀了华佗,这次发现了他的头盖骨,通过研究就可以知道他到底得了哪种头风病。
  曹操墓的确认仍有考古硬伤
  

●倪方六《盗墓史记》作者

根据现在发掘情况、史料推测和逻辑推理来看,发现的骨架是曹操无疑。很重要的一个证据就是“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这从理论上来看是对的。但考古讲的是“白纸黑字”,很重要的证据就是墓穴的墓志铭,但曹操墓中并未发现墓志铭,这不能说不是一处硬伤。

    
    新华社石家庄1220日电 (记者王文化)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我国帝王厚葬源远流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就是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虽然墓主生前很郁闷,但陵墓还是颇壮观。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
1100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