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民 “大师”的焦虑
(2009-11-14 17:39:50)
标签:
大师教育文化 |
分类: 杂谈随笔札记评论序跋 |
转自 南方周末
2009-11-11
当举国不再焦虑“大师”的问题之时,“大师”才有应运而生的机会
此题有二解,其一,“大师”本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所焦虑之事未必关于“大师”。其二,全社会就能否出大师或是何以还不能出“大师”的种种质疑,其中也包括“大师”们对于教育和学术文化乃至政治环境及体制的思考担忧。除了一些行业的职称评定明确有此资格外,“大师”的头衔,多由别人指称,口耳相传,媒体鼓吹,很少有人忝然自封“大师”。即使有,也不易得到公认。
于是出现有趣的悖论,被封为“大师”的时贤,一般并不接受相关的封号。的确,分科治学之下,学问已经进入侏儒时代,以专家之学,不能致通人,不通如何能大?被封的“大师”见识显然仍在常人之上,贵有自知之明,所以不敢自诩,甚至很少谈论“大师”问题。而世人心目中的“大师”,却以他们为标准。难道世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超过“大师”?如果“大师”本人也发出为何不出大师的疑问,则听众不能不考虑其表达意见时究竟是以“大师”的名义,还是自外于“大师”行列。若是后者,则其理想的“大师”另有典范。也就是说,不出大师由来已久,并非原来还有,现在已无。
如果以公众和媒体的判断为准,可以确切无疑地相信,“大师”如同明星,在这样的造星时代,还会不断涌现,即使没有,也会被制造出来,正如今日的有,也是被制造出来一样。如果宁可相信“大师”的判断,他们自己也不过是在特定专业领域出类拔萃而已,则类似的长才现在依然存在,只不过时名不够,尚未被冠以“大师”的称号,或者说还没有被抬举到大师的高位。当然,学问较“大师”们的时代更加细分化,专业界域更加细密,也是日益小众化,难以成“大师”的要因。
即使在今人看来名家辈出的近代学界,也并非大师成群结队,个个学贯中西。能够沟通古今,且不受分科的局限,已经难能可贵,要想兼通中外,只能相对而言。或者指陈寅恪未必通西学,整体而言固然,可是要说陈寅恪是近代中国学人中西学最好的有数之人,恐怕也是不二人选。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陈垣等人的西学,多由读译书或东学转手而来,钱穆的西学更被讥讽为看《东方杂志》的杂志之学。所以后来章、王等人绝口不谈西学,梁和钱勉强谈而不能藏拙。西学稍好的严复和辜鸿铭,中学功底太差,后虽恶补,难臻化境,而且其西学也只是较当时国人的理解深入而已,距离通还相去甚远。胡适的输入新知在学衡派看来粗浅谬误,其中学在章太炎看来则是游谈无根。这并非贬低前贤,只是说明兼通中外实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极高境界。除了明治、大正时期日本少数“支那学”者,以了解中国的水准远在国人了解外国之上的东西各国人士,试问有谁敢自诩贯通中学?何况中国一统,西洋分立,难易程度相去何止道里计。
“大师”的焦虑,反映了“大国崛起”之下国民心理的群体躁动。其实中国可以富强,却不易贡献世界以高深学问,早在前贤的预料之中。包括急于出“大师”,同样是过于务实因而一味趋时的表现。当务之急,应该努力提高民族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或者说建立有效的相关机制。公众和媒体乃至教育学术界及主管机关,如果不能判断学问的高下,不知何为“大师”,则不是出不出,能否出的问题。高明即使立在当面,也是咫尺天涯,而一味痴人说梦似的妄谈培养引进,被封的难免江湖骗子,欺世盗名,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当举国不再焦虑“大师”的问题之时,“大师”才有应运而生的机会。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