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大可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2009-11-06 09:00:07)
标签:

汉字

文化符码

改革

繁简

文化复苏

文化

分类: 书法汉字及中国文化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朱大可  

 

转自《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5期  

 

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汉字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应被视为中国人的第一发明。

汉字符码是古文化核心密码(代码)的奇妙结晶,简洁地描述自然场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逻辑,传递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资讯,俨然是日常生活的生动镜像,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人们至今仍能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产生跨越时空的愉悦。

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里早已蕴藏“纵目族”的造型密码,但该密码直到三星堆青铜器出土才被确认。此外,正是借助汉字我们才获知,“尧”是大地(土)之神,而“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越”是执钺奔行的战士,如此等等。汉字谱系,就是反观中国历史的最精确的橱窗。

1956年1月份,国家推出的《汉字简化方案》,简化的数量和程度越出合理边界,以致传统汉字及其文化编码都遭受重创。以“国”字为例,繁体“国”字包含着明确的国土定义:将一个区域用围墙圈定起来,便是国家。简化为“国”之后,以围墙包裹一“玉”,空间体量发生急缩,可以解释为盒子,而跟民族国家之“国”失去语义关联。“中华”之“华”,是枝繁叶茂之象,要是简化成“花十”,仍有花繁树茂之意,符合传统的会意原则,但简化方案却将其弄成“化十”,丢失了会意的智慧与神韵,令原有语义荡然无存。

文化复苏(有人称为“文艺复兴”)已经成为中国公众的急切愿望。在我看来,古文字拯救的当务之急,应当采取下列过渡性举措:一、倡导繁简共存的原则,字典和公共空间的文字标识,应采用繁简双书加汉语拼音的三重方式,电脑输入法应当提供繁简字输入的自由转换功能;二、要求从小学生开始就“书简认繁”,大学中文、历史等相关专业学生则必须学会繁简两书;三、以审慎的态度重审简体字方案,对错误的简化进行局部修正和复原。惟其如此,繁体汉字才不至于沦为惨遭遗弃的“历史文化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