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传旭艺术与文化
张传旭艺术与文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846
  • 关注人气: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晋涛:一场新雨

(2009-10-16 16:06:29)
标签:

经济诺贝尔奖

分类: 教育经济管理法律

一场新雨

作者: 徐晋涛(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9-10-14 19:29:05

 来源:南方周末

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并非一位经济学家,她发现,公地并非必然导致悲剧,由于在群体内部存在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特质,人们的集体行动可能是有效的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让经济学界跌足了眼镜。

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这没有什么。关键在于她从来就不是一位经济学家。她在政治学、社会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在经济学界很多人对她和她的工作所知甚少。她发表的二百多篇文章里,只有寥寥数篇出现于经济学刊物上,绝大多数登载于政治学或公共管理学期刊上面。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市场失灵是导致自然资源管理失败的原因,一个核心的命题是如何避免“共有财产的悲剧”(或称“公地悲剧”)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许多自然资源在历史上处于没有明确私人所有者的状态,而是由一定区域、一个社区内的人们所共有,或者仅仅是由这些人所共同使用。常见的情形有原始部落对原始森林的利用、一段河流的水资源分配、公共草场的使用等。社区成员的资源利用行为以追求个体利益为目标,其结果加总起来会使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可持续的水平,导致资源退化。更可悲的是,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其经济效果也很低下,在掠夺性使用资源的过程中,获取资源租的空间会被压缩至零,到头来资源的利用者在经济上几乎毫无所获,贫困依旧。如此的双重困境就是所谓的“公地悲剧”。

现实世界已经出现的“悲剧”的例子包括海洋渔业的萎缩、热带森林的退化,以及由于温室气体剧增带来的气候变化等等。经济学为解决这类问题开出的处方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私有化,通过私有化减少资源利用中的负外部性,从而起到约束行为人资源利用强度的效果;二是国有化,在资源利用有明显规模经济性的地方采用政府直接管理的方式,确保规模经济的发挥和遏制私人利益对资源的侵蚀,保证资源利用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奥斯特罗姆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她发现,在欧洲历史上社区成员共同管理自然资源导致可持续利用的例子很多(如瑞士的图拜尔山地管理模式,西班牙的胡尔塔灌区管理机制,都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成功典范)。在发展中国家资源共有的情形也普遍存在,而其中不乏由社区成员共同管理而自然资源欣欣向荣的例子。由此引发了她对传统经济学分析模式的批评。

她认为经济学模型分析资源管理体制时,过分强调了人类个体理性自利的特性。而自然资源共同管理能够取得成功,是由于在群体内部存在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特质(也就是社会资本),人们能够从关心他人和群体利益中获得满足。有了这种特质,人们就会产生合作的愿望,就可能通过自组织行为产生一套规则、个体利用行为规范、监督和惩戒机制等,从而使资源利用服务于社区共同和长远利益。

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对传统经济学的结论和研究范式都提出了挑战,但她本人并不是单一模式的倡导者。她在著述中谈到她曾试图找出一条简单的铁律,但是没有成功。多年的比较研究使她认识到在管理共有资源方面试图发现一个单一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是徒劳的。当社会资本良好的情形下,集体行动可能是有效的。当人们有很高的贴现率(意即比较急功近利)又缺乏相互信任,私有制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当社区共管和私有化都不能解决问题,出现了资源管理危机的情形时,政府干预可能就是必要的手段。

经济学被人称为“沉闷乏味的科学”,主流经济学家难免给人以刻板的印象。但经济学界将最高的荣誉授予埃莉诺这位非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这件事本身也反映了经济学家们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刻板和守旧,表现出对思想碰撞的宽容和接受。人们从中或许可以看到经济学的希望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