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杜甫《蜀相》的思想和艺术

(2010-10-04 13:39:01)
标签:

诸葛亮

蜀汉

《蜀相》

杜甫

分类: 杂谈评论

杜甫的《蜀相》一律,是唐时怀古作品的典则,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诗中体现了杜甫对七律的卓著贡献,在思想上表现出感叹时世、忧国忧民的内容,在艺术上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一、“匡时济世”的契合。

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亦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问题。因此,在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更给诗人提供了凭吊前贤的便利条件。于是他屡次寻访诸葛武侯各处祠堂,着意抚摩孔明庙前古老柏树。并且每至一处,必定吟诗题壁,慷慨陈辞。常常密意低回,长歌当哭。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行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詠怀古迹五首》】的感喟,一派钦迟之意,溢于言表。在此类凭吊诸葛诗作当中,最典型最集中最具概括性的篇章,要算那首早期写作的脍炙人口的《蜀相》一律了。

《蜀相》一诗,依照仇注,断为唐肃上元元年【公元七六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诗人政治上不得势,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草堂一所,暂时得以落脚。但是锦城虽好,毕竟不是故乡。所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都行》】,一种去国登楼感伤离乱的情思,是极其明显的。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去做瞻仰凭吊。随即写下此首著名诗章。

二、借思古之幽弦,奏伤时之寂寞。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蜀相》这一标题,就在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诗的首联,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甚微的表达。“何处寻”三字设问,自然是以叙述追寻古人踪迹之意来表达自己登临凭吊之情。“ 柏森森”主要是借传系孔明手植的“新枝耸云”的古柏来写祠堂历史的悠久。这里就已奠下全诗“深挚悲壮”的风格基础,并且洋溢着一种蕴借哀凉气氛。

第二联是写祠堂的景色。上句写目见,下句写耳闻,写得那样有声有色,但画面上的效果却不是热闹兴盛,相反,倒是冷落凄凉。原因就在于上下句中各用了“自”“空”这两个修饰“春色”“好音”的词。说明了“春色”“好音”无人欣赏。本来,“春色”“好音”是悦目欣赏的美景,但现在却是处在与人们无关的状况下。它的冷落荒凉就可想而知了。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功业煊赫,可是死后祠宇却如此荒凉冷落,抚今追昔,不能不引起作者无限的感慨。这里就不仅仅是吊古,渗透着伤时之感。

接下去诗人便转入一轮,对诸葛平生,作了集中的归纳,本质的总结。五六句一联,从大处着眼,写诸葛亮的才能已括尽一生,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的时候,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关。第一次相见,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提出了三国鼎立的设想。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的事业就按照这个设想进行。由此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频频”,多次烦劳他,正和三顾相应。“两朝开济老臣心”,“开济”即创业和扶持危局。东汉末年,各地的割据势力相互吞并,天下大乱。当时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四川作为根据地,建立蜀汉,与北方曹丕建立的魏国、江东孙权建立的吴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帮助他的儿子刘禅维持危局。所以说他在刘备和刘禅这两朝的创业和济危方面,都表现出老臣的忠心。这里着重谢了诸葛亮建功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刘备对他的信任;二是他本人的耿耿忠心。这样,诗的现实意义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了。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尚未最后平定,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时。杜甫从这两个方面来歌颂诸葛亮,由此表现出他对当时的危局是深有感慨的。

末联对诸葛亮早死表现出无限的惋惜,沉雄悲壮,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