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字的文化含量【原创】

我喜欢静字,常写静字,也常受朋友之托书写静字。
我钟情于静字,盖因静字的文化含量非常强大。
对静字的最佳诠释,莫过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大学》。原文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用现代汉语来表述:知道停下,才能笃定;笃定之后,才能安静;安静之后,才能思考;思考之后,才能有所得(慧与智)。
不难看出,止—定—静—安—虑—得”逻辑缜密的递进关系。
在这六个递进关系中,最值得探讨的是最后一个“得”字。所谓“得”就是得到“慧”,即佛家所说的“慧根”。
在佛家眼里,慧与智是分开的。佛家认为“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所谓慧,核心是强调内在的感受力、领悟力及洞察力;所谓智,主要是侧重外在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儒家也认为“静能生慧”。《昭德新编》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延乎答问录》:“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路出?须是静,方看得出。
所谓静,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则心下愈明静矣。”《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
生理层面:通过“坐如钟、站如松”等形体训练培养静心耐力。
心理层面:以“天理制人欲”(王阳明语)克制贪念,达到“心平气和”。
明代吕坤提出“定火”概念,认为平衡身心之“火”方能德业双修。
静就是治疗浮躁的秘方良药。
202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