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劝君莫批“性本善”——兼谈“人之初”的“三段论”逻辑思维方式【原创】
(2025-02-19 18:45:21)
劝君莫批“性本善”【原创】
——兼谈“人之初”的“三段论”逻辑思维方式
文/师子弦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老少皆知,妇孺可诵,既平常又深奥的话,却被一些人认定为“性善论”的“标本”。时不时地被揪出来,痛批判一顿。
每看到一些人批这句话的时候,我都是抱着一笑了之的态度,因为实在是不值的一驳。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位大名鼎鼎的学者在批这句话。这就让我有些坐不住了,不得不“拍案而起”。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出自南宋王应麟编写蒙学经典《三字经》。而且还是《三字经》的开篇首句。
这句话,原本谈的是谈幼儿教育,却硬是与不搭界的“性善论”、“性恶论”扯在了一起。
每句话都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去断定一句话的是非。而断章取义者,都是有意或无意地撇开特定语言环境,歪曲作者的本意,借以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我们先看一下“性本善”这句话的语言环境——
“性本善”的前一句是“人之初”。后面,跟着就是“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句话,虽然简单到“三句”,“十八个字”,却是一个典型的、古老的“三段论”的逻辑思维方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为了明辨是非,我先解释一下“性本善”的“善”字的词性。
这里的“善”字不是褒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所谓中性词,就是非好非坏的意思。
第一句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大前提。即人类生命之初,品行是一张白纸,非好也非坏。
第二句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小前提。强调,人类刚生下来的时候,品行都是相近的,只是在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物,品行就出现了差别。
第三句“苟不教,性乃迁”是结论。进一步强调教育在小孩子(人类)成长中的重要性。如果放松教育,就会使孩子的品行就有会由好变坏。
可见,《三字经》里的“性本善”绝不是“人性善”。把“性本善”,歪曲为“人性善”,完全是无稽之谈。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三字经》,更是不可理喻。
因此,建议那些网络“棍子手”们,你们可以批判“人性善”,但不可以歪曲“性本善”。因为,两者不是同意概念。
借此,谈一句哲学上的一个名词“扬弃”。
所谓“扬弃”,是指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的积极、合理因素,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
简言之,扬弃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字经》产生于南宋,距今900多年,其中难免有不适于当代的成分。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不要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泼出去。否则,你就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
2025.02.19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