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咏蚕【原创】
七古.咏蚕【原创】
文 /师子弦
身披绿装卧柞丛,
风餐露宿苦行僧。
一日吐丝万般苦,
万缕成巢一睡翁。
他人织锦是他意,
非我献身做雷锋。
世人休夸我品高,
我自作茧为重生。
小时候,我生活在丹东大孤山的黄海岸边。每日与大海为伴,见到的都是鱼虾蟹螺 。一次,到北部山区新农乡老虎洞的一个亲戚家串门,第一次看到挂在桑树叶上的蚕茧,甚感稀奇。
老家大孤山的北部山区养蚕业很发达,记得孤山镇里有一家“孤山缫丝厂”。这不是普通的镇属小厂,而是一家年代久远的老字号,也是闻名省内外的国营企业,但现在已悄无声息了。
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是“近缫丝厂先吃蛹”。记得小商贩挑着从缫丝厂批发的茧蛹走村串屯地去贩卖。没有现金也可以物易物,记得用两个鸡蛋,就能换一斤茧蛹。
蚕蛹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二十多种氨基酸,包括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维生素 A,维生素B2等。
上世纪 50年代,是一个蛋白质极其贫乏时代,两个鸡蛋就能换上一斤茧蛹,无疑是一件再划算不过的交易了。
蚕分家蚕与柞蚕两种,南方的是家蚕,北方的是柞蚕。
柞蚕起源于我国一种绢丝昆虫。始见晋郭义恭《广志》: “柞蚕食柞叶,可以作绵。”宋元以前,只有个别地区少数山民运用原始方法人工放养。到明中叶前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胶东半岛之柞蚕业开始迅速兴起。明后期,胶东一带柞蚕业已相当发达。清初,逐渐向全国各地推广。清中后期,随山东掀起的东北移民大潮,辽东半岛的养蚕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老家大孤山缫丝厂就是在清末民初时期建立的。
改革开放后,辽东半岛的养蚕业更为发达,大大小小的缫丝厂几乎遍布丹东地区。
写到蚕,自然想起李商隐《无题二首》中的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李商隐诗中的 “丝”是双关语,是“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从文学角度讲这句诗可谓诗句中的“顶峰”,但从逻辑上讲有些说不通的,蚕成茧并不是死,而是孕育着重生。
写到蚕,还会想到那句“作茧自缚”的成语。这句成语是出自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也有“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作茧自缚的寓意是: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某件事情,反使自己受困其中,给自己找麻烦。
写到蚕,又不能不想到宋 .戴表元的《咏蚕》:“物亦有仁者,蚕功不可量。将身甘鼎镬,与世做衣裳。”赞扬蚕的仁爱与厚德。
我则不然,我在《七古 .咏蚕》中,均反李商隐、白居易、陆游和戴表元等古代大家之意,还蚕辛劳平凡,万世不灭的草根精神。
身披绿装卧柞丛,
风餐露宿苦行僧。
一日吐丝万般苦,
万缕成巢一睡翁。
他人织锦是他意,
非我献身做雷锋。
世人休夸我品高,
我自作茧为重生。
前一篇:子弦习墨:室雅人和【原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