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苻坚,一意孤行者的前车之鉴【原创】
(2022-05-02 14:59:10)
苻坚,一意孤行者的前车之鉴【原创】
文/师子弦
闲读历史,忽然发现,一意孤行竟是众多英雄豪杰落凤坡。
一意孤行这句典故,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禹即赵禹,西汉十大酷吏之一。赵禹原是太尉周亚夫的下属,因才华横溢,被汉武帝发现,先任命为御史继而为太中大夫,并指令赵禹与张汤共同制定国家法律。为了约束官吏,赵禹制订“知罪不举”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法律。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带上厚礼去见赵禹,劝说赵禹不要把律法定得大苛刻了,但赵禹则不为所动一意孤行,并把官员们送来的礼物全部退回。
这就是一意孤行成语的出处。
在本文中,我要说的一意孤行者,不是西汉的赵禹而是先秦的君王苻坚。
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略阳临渭人,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有诸葛之才的王猛,推行一系列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教育、实行科考制度,大力发展生产,使先秦迅速强盛。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的蜀地。在苻坚的领导下,先秦由一个弹丸之国成为北方的霸主,与东晋形成南北割据之势。
苻坚出身氐族,但对中原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习惯把先秦称为中国,常怀统一华夏的雄心大志。
王猛深知苻坚有统一中华之心,他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不成熟,多次阻挡苻坚的攻打东晋的企图。在临终之前,王猛又告诫苻坚:一定不要攻打东晋,若攻打东晋必自取灭亡。
王猛死后七年,苻坚又动了攻打东晋的念头。弟弟苻融、小儿子苻铣都力谏苻坚不要攻打东晋,但苻坚不为所动。为了取得朝臣的支持,苻坚又去征求王猛生前最不放心的前燕投诚过来的大臣慕容垂的意见。
慕容垂明知攻打东晋先秦必败,窃喜这是恢复燕国的最好机会。就蛊惑苻坚说:“强国吃掉弱国,大国吞并小国,这是自然的道理。现在我们秦国君明臣贤,又有雄兵百万,要灭小小的晋国,根本不成问题。陛下只要自己拿定主意,何必去问别人呢?”
苻坚听了慕容垂的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看来,只有你能和我一起平定天下啦!”他吩咐左右拿五百匹绸缎赏给慕容垂。
公元383年,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七万大军伐晋,不幸败于淝水之战。苻坚被部将姚苌所杀,先秦灭亡。公元384年,后秦建立,姚苌成了后秦的开国皇帝。同年,慕容垂也借机反秦,成为后燕的复国皇帝。
苻坚一意孤行的失败教训,至少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人一旦陷入盲目自信,再聪明的人也会成为傻子,先秦的君王苻坚就是最好的例证。
自我感觉良好的领导者,最容易受到小人的蒙蔽与蛊惑,佞臣的甜言蜜语不仅是迷魂汤更是送葬曲。正是奸臣慕容垂的曲意逢迎把苻坚送上了不归之路。
像苻坚这样睿智的君王都败于“一意孤行”,那些智力不及苻坚、却又“一意孤行”的人,又怎能逃过失败的厄运?
君主制国家的强大极易导致君王的盲目自信,好大喜功、热衷于炫耀武力,最终无一不是以战败或者以国运衰落而告终。
不仅是苻坚,包括那位被吹上天的汉武大帝,不也是好大喜功、不悯民生、连年征战,把文景两朝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最终导致西汉从昌盛走向衰落。
2020.6.19 初稿
2022.5.2 修改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