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编滥造《簋街的鬼》【原创】
文/师子弦
老人们常说走夜路会遇见鬼,没想到在电影院也能遇到了鬼,这个鬼就是《簋街的鬼》。
簋(Gui)街是北京东直门内的一条街。电影《簋街的鬼》讲述的是:当代青年苟世雄酒醉后意外被一只羊肉串钎子插中头部,凭借这次意外,他的“天眼”大开,开始了今生和前世之间“无缝转换”的离奇故事。
这部电影的故事不是离奇,而是雷人,更准确地说是令人恶心。最恶心的是给明朝虚构了一个黑人儿童皇帝。
谁都知道,中国古代的要么是打来了,要么是抢来的,要么就是世袭的。明朝是朱家天下,怎么可能弄一个黑人皇帝?
有人会说,这是穿越啊,东晋的晋孝武帝司马矅不就是黑人皇帝吗?这种说法简直令人无法容忍。晋孝武帝司马矅的父亲简文帝马昱是汉人,他的母亲李陵容虽是“昆仑奴”,却是东南亚的马来人,只是皮肤黑,并不是黑人。有些人把当时存在的“昆仑奴”解释为黑人,借以证明司马曜的母亲李陵容是黑人,司马曜理所当然地也是黑人。这完全是不动脑筋地胡说八道。从血统上讲,司马曜是汉人皇帝,不是黑人皇帝。
又有人会说,《簋街的鬼》的故事是虚构的啊,似乎只要是虚构,就怎么写都可以。其实,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虚构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但虚构也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艺术虚构不能违背生活真实。
什么叫生活真实?生活真实就是生活中已经发生或可能会发生的事。虚构出一些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违背生活真实。
如果一个作家、编剧和导演连什么是虚构都不懂,你就不配当编剧和导演,你连扫大街的环卫工都不如。环卫工给人带来的是清洁感,胡编滥造的影视剧会污染人们的眼睛与心灵。
一个好作家,必定是一个虚构的高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一个虚构大师。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基本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三顾茅庐》和《凤仪亭》的两个故事,是罗贯中虚构天才的展现。
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三顾茅庐》这回事。刘备求见诸葛亮《三国志》只用“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记载。罗贯中就依据这五个字,虚构了一个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故事。同时,用“烘云托月”的创作笔法,通过刘备误把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朋友水镜先生当做诸葛亮,使得诸葛亮还没有出场,就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历史上也没有《凤仪亭》这回事,也没有貂蝉这个人。罗贯中依据《三国志》中:“王允利用连环计杀死董卓”这句话。虚构出《凤仪亭》这段委婉动人的故事,还塑造了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形象。
文学创作创作就是要化腐朽为神奇,为生活锦上添花。没有这样的功力就不要妄称自己是作家、是编剧、是导演。
一些编剧、导演的胡编滥造,或许出于某种无奈,我们能够给以些许的理解。生计是每个人无法回避你的第一选择,你们也要吃饭,也要养家糊口。但你们不能无底线的胡编滥造,要坚守一个是文人的起码良知。
希望《簋街的鬼》这部电影,能是影视界胡编滥造现象的终结之作,成为低迷的影视创作的触底之篇。期待中国的影视作品能迎来曾经有过的往日辉煌。
2021年6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