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栾春晖
栾春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15
  • 关注人气: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哥论道】我的读书杂记之二:我的读书心得一二兼方法论三四

(2014-02-10 23:40:32)
标签:

杂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读书心得,对于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之后的心得收获亦有不同,如下所列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读书心得,有借鉴前人经验之谈的“洋”内容,亦有自己原创的“土”办法,无论“洋土”,都是一种方法一种心得,愿读者受益。

1、 为何要读书(碎片化阅读的今天)

有人说,如今有了谷歌、百度,有了微博、微信,我再也不需要读书了,所有最新的新闻都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有不明白的知识,一个关键词搜索就可以获知一切,还需要读书来做什么?

针对这样的观点,想说的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带来信息传播便利的今天,才需要用图书这种具有结构化特征,经过作者系统化思维之后形成的知识成果来武装人类的大脑,才使得饱受碎片化阅读浪潮冲击的当代人类可以从被愚弄的局面中解脱出来。

当下,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140个字完全阐释清楚,不是任何人都会点击140字背后的超级链接,不是任何人都具有基础的理解能力,而非认字能力能够全然读懂高度句意浓缩的140字的真义,更何况这140字或许只是一个故事的其中一个小小插曲,却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全部。

当你在感叹人生路坦荡起伏的时候,却不见一位即将逝去老者眼中的人生就是一条直线,一条从原点重回原点的直线。

所谓只见叶子不见树木,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描述,在当下社会化媒体盛行的今天,在一个碎片化阅读近乎“深入人心”的今天,读书能够给你的或许是带你去看树木,带你去看森林,带你去看自然,带你去看宇宙的高远追求。

2、 书从哪里来(社交化今天的读书圈子)

按照需求的层次而论,首先,需要阅读书的需求来自于你实践中的困惑,诸如你更换一个工作岗位,去管理官方微博,你需要的或许是类似于社会化媒体运营或者操作手册之类的图书;其次,来自于你身边人的推荐,经过诸如领导、同事、同行、亲朋好友的推荐,一种经过人肉净化过的图书推荐,是与你在社会关系网中有节点相连的人们进行必要社会化沟通的基础配备;再次,从一些专业人士的推荐,譬如你所在领域专家,亦或不断兴起的自媒体内容的推荐,以TMT领域的《罗辑思维》、《冬吴相对论》自媒体节目的精华图书推荐;最后,来自网络上的图书推荐,一些被疯传的读书书单,图书电商网站的排行榜,网络上图书营销推手们的文章等等,都是你获取读书书单的来源。

以上所有的图书阅读推荐来源,都源自于你真正的需求,真正经过你大脑思考过后的真实需求整理。

3、 读书的动力来自哪里(读书与互联网思维)

书非借不能读也,经常被一些无法完成读书任务人用作自我托辞,自己也曾经深受其害,无非是自己购买回来的图书“往往”无法完成阅读,以至于失去了继续购买图书的兴趣,针对此时此境的自己,我用一种独门秘籍对付这种懒惰,那就是用钱砸,不断的砸,直到你觉得手软的时候……

方法很简单,我坚持每个月都会购买一批或者多批图书,说实话,我购买的图书中,自己完全看过的能够到达10%已经算高了,为何我还要买这么多的书?我的经济学逻辑是这样的:

假设,以每次购买图书10本为一个计算单元,每次购买到最终看完的图书阅读转化率是10%,那么,每次买回来10本书就意味着至少有1本可以被你看完,如此过程,还间中夹杂着你在10本书中自由挑选1本或者2本的乐趣在其中,而且比较的过程就如女人上街购物不断试衣服那种体验满足感一样。

而一个计算单元完成之后,当你失去对于第一个计算单元10本图书的兴趣的时候,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购买,如此反复,将这种最低的转化率持续下去,经过10轮,你至少收获了10本图书的精华,此时100到10本10%的转化率来自于互联网流量转化率的基本思维,当精准无法达到效果的时候,采用基于大量基础上的转化率思维或许能够破解其中难题。

假设每本书的平均成本为30元,每次收获的一本书需要付出的最小成本就是300元,意味着在一个计算单元10本书阅读经历完成后,如果能够为你带来300元的增值就是一单赚钱的买卖(如此计算是不是太低俗了一些?),如果从10本书中抽出1本,如果这1本书读完之后对于你知识的储备以及自身价值的提高,以至于对于你社会价值创造的增量无法达到300元的话,那我就真的无话可说了……

如此算来,通过一定量的购买,坚持一定的转化率为保证,用一次次的购书来保持读书的新鲜感,用百里挑一的直接体验来满足你内心对于自由选择的需求与渴望,或许,这小小的投资,以金钱牵动的读书动力经济学或许执行起来就更有力度,无论你是否相信此方法的有效性,反正我信了,也如此操作了。

4、 投机取巧却不偷工减料(读书流程的简约设计)

除了之上说到,购买的图书不一定都阅读过之外,其实不是所有的自己受益的书都是完全通读过的,鉴于对于大量图书阅读经历的总结,以及对于当下图书出版业规律的把握,在读书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看似“投机取巧”的方法,以适应当下过快发展变化的时事。

【读书名】:有些书,读一下书名,联想一下当下的实践,如果身边已经发生或者经历过书名所描述的场景或者观点理论,那么,如果时间容许,读一下此书,看看书中有什么新奇玩意,如果没有时间,购买之,收入藏书一栏,有朝一日有个查询都好;

【读简介】:有些书,不一定要买,或者买的过程也不简单只是一个点击下单的过程,更应该将买书的过程尽量加长,以至于可能超出整个图书的阅读时间,比如,自己就会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在图书电商网站上挑选图书,每本图书的基本简介,与过往阅读图书的关联关系,作者的基本情况通过搜索引擎的了解,已经作者相关图书的基本情况介绍等,都统统是你需要了解的,并且最好在购书和阅读图书之前,以至于购买图书之前,你已经掌握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观点,而点击购买只是对于在互联网上获取诸多知识的一次打赏而已,读书的含义,绝非仅限于买书,亦绝非是读书的主体部分本身,更多的是关于此书的一切。

【读书序】(前言或者第一章概要):当下,快餐消费的年代,时间宝贵的年代,快餐消费理念被用在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读书亦是如此,通过读书的序言,能够从一个全局了解书中的概要内容,特别是一些我看过的老外写的图书,书序前言加之第一章的概要,加到一起就是一篇精华的论文,相对整书的简短文字介绍已经可以通览整部书的精华,而每一个章节的论述或许仅是进行知识点查询和局部深入阅读的可选项而已。

【读全书与重读目录】:以上都是基于高效阅读一本图书的方法,而绝非主力提倡的阅读方法,最为有效的读书方法,必然是阅读全书,并且在阅读全书基础上的结合实际的思考,特别是阅读之后对于目录部分的重新研读与琢磨,力图将整个图书的内容浓缩到目录的结构中,并且将这个目录收录到你的大脑索引库之中,以备查询之用,这些图书名称以及书序与目录,将是留存在你大脑中的查询关键词,永远存储,不会瞬间消失。

5、 读书做来干啥?(知行合一与学以致用论)

读书用来做啥,多少古人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指导实践,所谓的“知行合一”or“学以致用”,虽然如此追求说出来或许会被人误认为有些功利,有人会说,我读书用来打发时间不行?我读书用来陶冶情操不行?我读书用来扮有文化不行?我想说的是都可以,并且补充说到,所谓的知行合一,所谓的学以致用,并非功利那么简单,其核心的本质是为了辅助你完成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或者说巩固你对于书中内容的阅读,就如将你的家庭药箱放置到儿童不易发现的地方一样,不是说明你整个家庭不需要或者儿童不需要家庭药箱,整个家庭成员也不需要吃药,而仅仅是希望消灭或者减少儿童因为误食而造成不必要损失的机率。

6、 反复咀嚼的乐趣(温故知新与社会化分享)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追求或许有些高远,直接有效加强记忆或者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或许就是反复咀嚼了,正如吃药用温水吞服有助于药片消化见效的方法一样,看完图书,合上图书之后,将书中观点和方法放诸实践或许已经是不错的选择,已经基本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但是在合上整书之前,是否应该在阅读的每一个细节过程中,做足思考,自己的理解用备注或者笔记的方式标注以来,以彰显对于文字描述抽象概括的一种自然解读,或者能够更为快捷收获其中的精华。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阅读纸质图书,并且读书之时手中一定有一只笔的原因,直接书写体会,标注精华内容,分享精华内容到社会化媒体平台之上,与人分享,获得更多朋友对于其中精华内容的不同解读,也是一种阅读的乐趣,比一个人简单重复阅读的枯燥无味相比,这就是一种小清新的别样选择。

当你再次回翻阅读过的图书,看到其中斑斓的标记的时候,曾经的阅读感受会在你脑海中即刻呈现,一种触电式的温故知新是比电击疗法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

7、 你需要自己的知识金字塔(大数据之于个人应用)

上网选择图书,我之前更喜欢当当网,成为金钻会员,享受额外的优惠,但是却因为一次另类图书的购买过程中使用了亚马逊之后,亚马逊关于购买图书个性化的推荐,以及相关书目的推荐功能深深吸引了我,一张基于亚马逊图书电商网站的,自己购书清单的网络图谱随着购买图书的增多逐渐清晰起来,进而已经成为自己知识金字塔的基本雏形。

当你阅读到一定的阶段,当你发现一个知识点的著作出现重复,或者一个知识点和另外一个知识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关系,亦或一个学科可以作为另外一个学科的一个分支的时候,或许意味着你的阅读已经到达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知识金字塔会随着你头脑中知识图谱的不断清晰而不断向上建设,直到一天达到塔尖的顶峰。

你将读书的目标确立在学以致用亦或知行合一也好,其最终的追求都无非回到发现本源,回归到知识的源头——智慧,而智慧就如一切事物的本源是无形的,亦是真实存在的,其基本结构正如一个金字塔,从塔尖的源头源发的所有一切,对于追寻者而言,是需要从金字塔塔底开始不断垒砌属于自己的那座金字塔,有人倾尽一生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智慧金字塔,而有人只能拥有一个未能完工的半成品的乱石,或许完全看不出金字塔的轮廓。

以上零散而杂乱的心得,给那些对读书有需求的,有想法,想求知,追求进步的同学,下期将选择道哥自己阅读过的,并且十分受益的图书,进行个性化的点评,为爱读书的同学推荐具体的书目,敬请期待。(完)

 

欢迎关注订阅“道哥论道”(微信号:dogdaoge)

http://s2/mw690/001NNBnJty6GufvcpQB51
微信号:dogdaoge

“道哥论道”由传统媒体转型实践者”栾春晖以及他的朋友们共同运营,旨在通过基于“TMT”领域核心思维的交流和探讨,聚合同道中人,在此交流互动,共同经营这个“自由智者的大本营”,如果你对一份真诚的交流有所期待,请扫描二维码,订阅我们的微信推送服务,加入我们的讨论。

【微信公众号】

中文名:道哥论道          添加搜索:dogdaog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