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当微博、微信、段子的阅读与使用占据我们工作or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的时候,重提读书在某些人的眼里有些不合时宜,但正是因为信息传播技术如此发达,信息获取如此便捷的今天,才需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读下书,去思考下当下的一切,去获取新知,正如书本之于我们的基本功用一样。
与此同时,更需要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重拾系统化思考(《系统之美》),与书中作者的文字交流的同时,更应该与作者在一个结构框架下,细细品味,曾经的思考过程,知识汇聚与分享的方式与方法。
读书的人在这个时代是稀缺的,不用看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均阅读水平与他民族的差异,与此同时,本就稀缺的读书人又几乎垄断了可读的所有图书,这就是当下物质世界里的贫富差距在精神世界里的直接反映。读书的人少,少有的读书人又读了世上大部分的书,正如富人在这个社会上是少有的,却又掌握着这个社会绝大部分的财富。
在三十而立的今天,总结一下自己最近与读书有关的一切收获心得,对自己过往获取新知历程的一次全面总结,在这个年头显得十分应景,近日推出系列文章,是为《我的读书杂记》系列,每日一个主题,与你分享属于我自己的关于读书的那些杂事儿。
我的两段读书经历
从大学毕业后,带着更多获取毕业证书的简单目的,也没有对于金庸琼瑶小说类图书的兴趣热衷,也没有知识分子出身父母的引导,更没有兄弟姐妹的言传身教,在此之前,“文化人”的我几乎错失了除了教科书之外的所有读书自体验,浑浑噩噩大学毕业了。
学统计学的我,阴差阳错选择了新闻这个行业,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从“统计”到“新闻”的另个名词称谓上的改变,更引爆了(《引爆点》)一次在学习这条人生路上的第二春的爆发,一次从大学毕业才开始的后知后觉的读书自学之路。
一、2004年: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说起
2002年大学毕业后的两年,两年轻车熟路的网络编辑工作经历之后,对于职业生涯更大跨步的不懈追求,对于未知领域知识追逐的渴望,随着因为过早接触到计算机而取得的技术和工作优势消耗殆尽之后,我选择在2004年重新回到学校,回到眼前能够接触到新闻学最近最便利的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始了新闻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
此时,重回校园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在工作之余,因为真金白银的付出,迫使自己能够拿出一些时间进行新闻科班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个从事新媒体工作的自己十足必须,于是,一段再学习之路(《学习之道》),从2004年开始。
1、关键词:黄顺铭、刘家林、董天策、林如鹏、《美国新闻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手机》、《新闻:政治的幻象》、《麦克卢汉精粹》
对于一个只在大学广播台做过校园记者,做过“稿王”以及校广播台主编的我,本来对于新闻科班基础知识的渴望可能更为急迫,学习诸如“新闻写作”、“报纸编辑”、“调查报道写作”的知识或许本应该更多,但是却因为暨南大学几位恩师不经意中在课堂上推荐的几本书改变了原本的发展路径,自己一股脑钻进了老师推荐的优秀图书之中,对于阅读的渴望,对于大学校园专业课之外的图书的兴趣被这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所激发,从此就开始了几件事情,其一,开始买书,开始珍藏图书,开始搬运图书(因为搬家而导致的图书漂泊血泪史);其二,开始用读书的方法去寻找解决当下工作与生活困惑之路;其三,开始从大洋书城开始的网络购书经历。
2、心得收获:
对于新闻业专业知识的关注与研究,最优秀的成果都来自国外,以美国最甚;
老外写的书十分有趣,更能够道清本质,像大部分“中国学者”堆砌与凑字数的评职称用的图书较少;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新闻行业的发展规律与实质,已经有人进行了彻底透彻的研究和论述,读这些书,获得这些间接经验要比你自己埋头摸索节省多少时间;
在一个新闻研究生课程班这种算不上正规的课堂上,自由的氛围,老师自由的发挥,使得学术的气息浓很多,也使得学生学习到的更为紧要与真实;
课堂学习不在乎你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一段时间的真实体验,更在乎一个较长时间段(包含课堂上与生活中)你对学习与读书的集中聚焦与关注,花钱交的不是学费,而是在学习期内,你关注学习与进步的注意力获取而付出的最自然的代价,钱购买的是你自己一段时间的注意力,而绝非走进实体教室的许可权那样简单……
二、2010年:从南都PAI开始的转型之路
如果说2004年的新闻学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是一种补习行为,是一种事后增加含金量的“镀金”过程,那么2010年,在南都嘉华开始的2.0读书经历则是一种真正主动的转型,是一种进攻型策略,一种基于当下客观场景变化,身份变化,职业转型而自然萌生的对于新知识的主动渴求,对于新兴领域专业知识的广泛涉猎过程;如果说2004年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经历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么2010年南都嘉华的学习经历则是刘姥姥进了紫禁城……
2004年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是一次上车补票的过程,2010年是一次主动开工厂造汽车的过程,其输出的终极产品——“南都PAI”,一个见证和浓缩自己人生转型的重要产品与结晶。
1、关键词:德鲁克、菲利普·科特勒、特劳特、《营销革命3.0》、《未来是湿的》(《人人时代》)、《认知盈余》、《失控》、《浪潮之巅》、《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思考的技术》、《阅读的未来》、《启示录》、《四步创业法》、《精益创业》、《系统之美》……
2010年年底,因为一次工作上的调动,自己从新媒体部门来到了新新媒体部门,从一个大组织来到了一个新创企业,从一个传统行业来到了新兴行业。
南都嘉华,一个依托南都,却又完全不同于南都的新创企业,习惯了289号大院儿媒体人氛围的我,只身一个人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在这里,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新的行业,新的工作,新的同事,新的领导,新的机遇,更是一次新的挑战,一次由文字工作者的主编,转型成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而且是一个新创企业的高管之一,所有与这个新兴行业领域相关的知识都必须重新学习的一个境地,学习革命2.0开始了。
“春晖,你要记住,一个人要出名或者说要成功,一定是在其相对不熟悉的领域。”这是我从在南都嘉华一位领导口中听到的永生难忘的一句话,面对一个全新的产业和领域,媒体人出身所具备的知识储备或者经验,只是参与管理这家企业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智慧的九牛一毛,一次近乎于从零开始的挑战在等待着我……
给我永生难忘教诲言语的领导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么一句话,更多的是一些好书的推荐,管理学、营销学经典著作,包括德鲁克、菲利普·科特勒、特劳特等等,这些对于我一个没有接触过市场营销和管理两大学科领域来说都是陌生的名字,因此一次恶补开始了,一个月之内,这些大佬们的几乎所有的经典论著都被我通过当当网收归旗下,一场学习的革命就要开始了,在选择的过程中,对于完全陌生的名字和完全陌生的学科领域,我选择了常人都能够理解的方法,选择从一本最为薄的图书作为突破,于是,学习革命2.0时代重要的一本书就闯入我的视线——《营销革命3.0》。
消化完这本图书之后,意犹未尽的我又通过搜索引擎的帮助了解了下这位大师的简历,但是发觉文字介绍更多的是其曾经的经典著作,而这本《营销革命3.0》却鲜为人提起,或许是因为这是一本合著的图书,或许因为这是对其过往经典著作的一次颠覆性的论著,正如书中开题介绍文字的描述“企业意识到他们必须面对自觉意识增强和善于利用高科技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营销法则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
一位曾经确立传统的营销法则规范的大师,以《营销革命3.0》为范本,向我们展示其自身对于自己一手创立的营销法则规范进行彻底革命和颠覆的一本论著,让我这个营销学和管理学领域的门外汉隐约感觉到了一丝变革的气息,正如2002年入职做中国第一批互联网网络编辑,依稀感觉到报纸未来将收到网络新闻冲击和颠覆一样。
此时我做出的最为英明的决定,就是放弃继续阅读已经购买入手的更多大师的经典管理学和营销学的论著,转而关注科技带来的一切,与变革相关的一切新兴的领域,因为相较不断进步的科技文明发展的步伐,再回望过去知识的沉淀,已经无法再有时间和精力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于是,放弃曾经大师经典论著的同时,我开始了一次围绕“TMT”领域新知识的读书之旅,从2011年开始自己学习革命2.0的进程,那一年,互联网2.0已经盛行了一段时间……
回望2011和2012这两年,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学习与实践,从无到有,从无知到有知再到无知的过程,从学习到实践,从实践再到学习的整个体验历程不断重复往复,关注领域与知识点,从新闻到阅读、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纸质阅读到数字阅读、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纸质介质到电子媒介、从新闻编辑到企业高管、从成熟企业到新创企业、从业务工作到管理工作、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到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策略、从文字工作者到互联网产品经理、从编辑团队管理到产品研发团队的管理、从以IT技术为消费行为到以IT技术为生产行为、从成熟企业的团队作战到新创企业的孤军奋战……
最终,以南都PAI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以及南都PAI品牌产品的成功发布为一个重要里程碑,学习革命2.0的劳动成果第一次接受世人的检验。
2、心得收获
能够突破自己,大胆在自己未知的领域内突破创新才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面对未知领域,未知世界,学习、学习再学习,才是寻找到突破口的唯一途径;
唯有放下过往的经历和经验,从新开始,从零起步才可以在一个全新领域内找到收获新知的乐趣;
以往,慢节奏的社会发展历程中,读书与学习可以是一次生活品质提高的选修课,而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读书与学习已经成为跟得上时代发展节奏的必修课,就如在当下,不会使用手机的你或许将失去除了你身体之外的整个世界和亲人;
互联网是网状的,知识亦是网状的结构,也正是这个原因,有了互联网技术的助阵,知识的传播和进步才会如此之快;
连起你大脑中知识储备的重要节点,开始绘制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谱吧,用不断的阅读更新这张图谱,让其如北极星一样在你的大脑中永远闪亮,指明你在浩瀚宇宙中漂泊的前路与方向。(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订阅“道哥论道”(微信号:dogdaoge)
“道哥论道”由传统媒体转型实践者”栾春晖以及他的朋友们共同运营,旨在通过基于“TMT”领域核心思维的交流和探讨,聚合同道中人,在此交流互动,共同经营这个“自由智者的大本营”,如果你对一份真诚的交流有所期待,请扫描二维码,订阅我们的微信推送服务,加入我们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