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源 慈氏塔的性质与始建年代辨析
(2009-10-08 20:49:10)
标签:
陈湘源慈氏塔辨析 |
慈氏塔的性质与始建年代辨析
陈湘源
摘要:岳阳慈氏塔是湖南现存最早的宝塔。它是礼佛的佛塔,不是压胜的风水塔。关于它的始建年代历来有“晋创”、“唐建”和南宋等几种说法。所谓“晋创”、“唐建”是前人将原乾明寺所建浮屠、南屠与慈氏塔混为一谈所致。现存慈氏塔建于南宋淳佑二年,是抗金名将孟珙为弘扬“以善良为本,以慈悲为怀”的精神修建的一座佛塔。
关键词:慈氏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又名窣堵波或塔婆,是梵文stupa与巴利文Thupo的音译。其主要功能是藏舍利和经卷,或安葬、保存僧人遗体,或为纪念某位祖师,或镌刻经文等。传入中国后它的形制和作用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形制由原来的低矮的圆形或方形变成了多为八方形;层数为单数,以七级居多,故民间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俗语。其性质由上述内容发展为佛塔、风水塔、纪念塔,蕴涵着三种不同意义的载体。
关于慈氏塔的性质历来也有企议,明代弘治、隆庆《岳州府志》就说慈氏塔是压胜的风水塔,二志皆称“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镇洞庭水孽。” …………由于这些记述,民间更是敷衍出了一个凄楚动人的故事:洞庭湖滨岳阳有一位姓慈的老妇人,丈夫与儿子都是船民,经常出入洞庭湖浩淼的波峰浪谷,不幸皆被洪魔吞噬,丢下慈氏母女二人艰难度日。慈氏听人说,洞庭湖风暴肆虐,是因为有条孽龙作怪,只有建座宝塔镇住孽龙,才能使湖面平静,行人平安。善良的慈氏为了不让自己的悲剧再在他人家庭重演,便四处求告,募捐筹资,并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以尉迟公的钢鞭为蓝本建了这座宝塔。在修塔时,她母女俩又终日为工匠们洗衣做饭送茶,不辞辛苦。谁知宝塔才修两层就垮了,正作急时,忽然来了一位游方道士说:宝塔宝塔,无宝不成塔,若无宝贝,就要有一个童男或者童女守塔才行。慈氏的女儿想,母亲本来是做件善事,怎能让别人家贡献童男童女遭罪,于是暗下决心以身殉塔。她趁众人不注意便纵身跳下悬崖,当人们赶去救她时已经没了气息。慈氏知道女儿的心意,便将其遗体收拾干净置于塔中。果然没过多久宝塔便修成了。人们为了纪念慈氏母女的善举,即以“慈氏”命名此塔。慈氏塔兼含压胜与纪念的双重意义。另外,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佚名诗:“文笔伸天永不收,洞庭湖水绕巴丘。君山笔架扁山砚,画尽江山日月图。” 也有风水塔的含义。
其实,慈氏塔是座佛塔。塔名慈氏,意源佛语,因为塔上神龛内供奉的都是弥勒佛。弥勒乃梵文“梅怛丽耶”的谐音简译,意译则为“慈氏”,…………《宋史.孟珙传》称:孟珙,随州枣阳人,出生武将世家。祖父是随岳飞抗金的名将,立有战功。宋理宗时他出任荆湖制置使兼知岳州。孟珙虽身居高位,但能严于律己。生活上“远货色,绝滋味”,不贪图享受。待人则“恩意抚接”,对部下十分和气。虽行武出身,却深谙《易经》,精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据清代学者吴敏树在乾明寺发现的残碑,上面记有“景定庚申(1260年),无庵孟公珙与主僧法彰论道”。可见他的佛学修养之一斑。他在岳阳除建塔外,还铸了两个“各重千斤”的铁桶献给了君山崇胜寺贮水防火(今已移置岳阳楼前)。据此推论,寺、塔应为同时代建筑。说它是压胜之塔,可能是因为岳阳屡遭水患,兼之明弘治知府张举毁寺后久未构建,故民间此说愈盛。
历代所遗关于慈氏塔的诗联也证明它是佛塔,这里试举几篇。清代畔湖文派领袖吴敏树《慈氏寺塔》诗:“孤撑入混冥,影动万象白。实相不坏身,历刼无千百。可怜古禅寺,僧去余破壁。惟有塔中仙,倦看湖上客。”又:“空王古刹何年坏,欲觅残碑断垅横。铃语似言唐代塔,金仙不去岳阳城。乡担上市知停店,客舫拨津记泊程。正是大雄无限力,胜他虚耸在蓬瀛。” 慈氏寺所遗楹联:“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其次,诸志多引证了《岳阳风土记》的“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镇洞庭水孽”。明代记叙岳阳历史与风物的专著《岳阳风土记》有两种:一为宋代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一为明代叶世杰的《岳阳风土记》。叶著不存,今仅存范著。1995年,笔者负责文物“四有”记录档案工作,为弄清慈氏塔历史沿革,就悉心查阅了范著的几种版本,…………他在岳两年多,许多虽见诸史载而当时已不存的古迹,如偃虹堤、云梦亭等,他记了;不少远离城区的古迹,如哑女塔、平江徐安贞墓、龙窖山徭(瑶)人等,他记了;一些得之传闻的古迹与风物,如“俗谓之墨山”的华容墨山,“旧有蚌其大如半席”的洞庭奇闻,湖中鼓楼山有“俗谓分金洞”的群盗所聚之地等,他也记了,可谓极为详尽,为何却未记近在城南的慈氏塔?回答只能是当时没有慈氏塔!
第三,言之凿凿引自《风土记》的“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镇洞庭水孽。”可能出自明代叶世杰的《岳阳风土记》。…………由于叶著存世时间不长,又因两部著作同名,兼之编纂志书者又没有认真查核范著,故而造成失误。叶著中作出这样的记述似与民间传说和唐代以来洞庭湖洪魔势肆虐相关。清代诗人毛贵铭也说:“惊波浮塔来,烟顶露微白。湖心卧倒影,蛟螭走千百。”如叶著真有此记述,则说明他既不甚了解佛教,也不知道建塔的本意。
第四,关于“晋创”、“唐建”。这个问题,2008年3月2日岳阳晚报刊载的段福林先生《八百年沧桑慈氏塔》说得比较清楚。“晋创”是东晋时期洞庭湖连年水患,晋安帝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便请永安皇后携诏书来到岳阳乾元寺(即今乾明寺),求住持昙翼法师以了心愿。昙翼法师听从西域沙门妙吉祥之议:“依湖筑浮屠不仅可安葬寺内圆寂之祖师,且能安抚云梦泽之孽。”因此建了高不过两丈的“浮屠”。“唐建”是指唐显庆三年(658年),高宗皇帝敕匾,改乾元寺为“广福禅院”。寺僧于是在“禅院西南角滨湖之畔筑佛楼,”将“…………于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在南屠故址重建了一座木质宝塔,名为“一字关”塔,毁于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的一场大火。可能是因为灏鉴祖师所建之塔毁后一百多年岳阳城区没有宝塔,明代修志者误将二塔混淆,才有以上记述。段文认为慈氏寺是乾明寺的分支,慈氏塔乃南宋孟珙所建,“晋创”、“唐建”的“浮屠”、“南屠”皆乾明寺所建,决非慈氏塔。段文中有两个较重要的问题值得商榷。一是说“一字关”塔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乾明寺重新修复”。这个时段正是范致明任职岳州撰写《岳阳风土记》之时,书中为何对此只字未提?二是佛龛内供奉的不是释加牟尼佛,而是与慈氏寺一样供奉的是弥勒佛。…………第五,今日专家的认定。近几十年来我们曾请湖南大学杨慎初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喻维国教授、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温玉成教授对今存慈氏塔进行考察鉴定,皆认为是南宋遗物。杨慎初教授在认真看过1965年省文物局派来岳阳调查慈氏塔的古建专家戴亚东的《岳阳慈氏塔调查记》和照片资料后,写下了《关于慈氏塔的年代问题》:“根据初步材料基本同意戴亚东同志的判断。该砖塔的胶合材料未用石灰,而用黄沙泥浆,是证明系明代以前建筑的一个重要依据。就其形制,也似非唐代遗物……平座的处理是五代中叶以后才有的形式……而底层又加有基座抬高作两级处理,也是唐代以后的手法。但按五代、北宋的南方砖塔形式,一般仿木精致较为突出,其比例也比较粗壮,如湖南附近的武昌洪山塔,粤北一带的宋塔,以及湖南资兴北宋砖塔都莫不如此。此塔仿木手法较为简单,比例也比较瘦长,因此时间上可能是较晚一些。结合文献记载推测,为南宋孟珙时所重修的可能性最大。”1973年9月, 喻维国教授实地考察后写下了《上海同济大学喻维国对慈氏塔断代问题…………温玉成先生是北大1964年以前毕业的4位研究佛教文物的专家之一,为考证君山唐代梵字石刻,即俗传的秦皇封山印,笔者曾请他于1998年和1999年两次来岳。在论证封山印的同时,特意请他对慈氏塔进行了一番考察,并仔细阅读了笔者为他准备的各种史料。他说:一是塔身高拔挺秀,佛龛壸门的收缩作法乃南宋特点。二、…………(慈氏塔于清康熙三十五年进行过一次大修,为加固塔基将塔门封实。现在,一层东西两面存留的青石门楣和齐头砌筑的青砖,就是清同治《巴陵县志》所云:康熙年间“实土新成”的遗留)三、志书中记的传说人物妙吉祥这个名字,…………他认为妙吉祥之说是后人将民间传说误作史实记叙所致。经实物与史料综合考察,应是南宋孟珙所建。
参考书目:
范致明著《岳阳风土记》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76年
明隆庆《岳州府志》 天一阁藏本
清光绪《巴陵县志》
段福林《八百年沧桑慈氏塔》2008年3月2日岳阳晚报
陈湘源著《千古名城岳阳解谜》解放军出版社2006
岳阳市文物管理处文物“四有”记录档案《慈氏塔》卷1993年
陈湘源2009-9-21于金桥花园寓所
慈氏塔历史沿革
慈氏塔,位于岳阳市古城区洞庭南路(原塔前街)宝塔巷。塔高34.575米,占地面积46平方米,为七级八方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座基为花岗石砌筑,浑厚坚实。第一层原有东西相通的塔门,清康熙大修时为加固塔身而封闭。自二层以上,每层东西南北四面各砌佛龛1个,内置精雕细刻的弥勒佛石像,各层高翘的石质檐角上皆挂铜风铃。顶上置重约两吨的铁刹,由相轮、宝盖、圆光等组成。相轮底座由八根铁链(因年深月乆锈蚀断毁五根,1965年8月10日又被雷击断一根,今仅存两根)连接塔身的扁铁,既起着加固作用,也起到避雷针的作用。塔身次第低矮,层层收缩,层檐间用叠涩法,上以青瓦堆塑莲花图案,线条柔和优美。第七层仿木建构望柱回栏。慈氏塔建筑精美,高拔挺秀,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艺。1956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慈氏塔的始建年代,岳阳府县志书主要有三种说法:“晋创”、“唐建”“宋制置使孟珙修”。明隆庆《岳州府志·职方考》载:“慈氏塔,县西南巡视府后,高七级,弘治知府张举毁寺,塔存焉。晋沙门妙吉祥造,宋制置使孟珙修,旁有珙像。《风土记》: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镇洞庭水孽云。”又《外传·寺》载:“慈氏,县南,有塔,宋创”。说是“晋沙门妙吉祥造,宋制置使孟珙修”。明弘治《岳州府志》:“慈氏塔,在慈氏寺,唐僧妙吉祥建,以镇洞庭水孽。宋安抚孟珙重修,后人塑孟珙像于塔旁”。“慈氏寺,在县南,内有塔,宋建”。却说是“唐僧妙吉祥建”,“宋安抚孟珙重修”。清光绪塔《巴陵县志·祠庙》:“慈氏寺,《一统志》在县西南,有塔,晋创”。又《墓塔》载:“慈氏寺在城南,高七级,《岳阳风土记》:日出之初,影射重湖,镇洞庭水孽。《图经》:唐开元间,有西域沙门妙吉祥来此谓父老:‘西方白龙之孽今迁于此,久则为患,宜建塔镇之’。后数苦于水,土人思其言,遂置塔。宋治平、建炎间两经修葺,淳祐壬寅孟珙复修,康熙三十五年知县孙澍重修。”则综合两志之说,说寺为“晋创”,塔则是“唐建”。但三志皆言今存慈氏塔是南宋孟珙所修,修于南宋“淳祐壬寅”(1242年)。清光绪塔《巴陵县志》所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县孙澍重修”。据今存慈氏塔考察,整个宝塔的砌筑皆黄沙泥浆粘合,只是外部粉刷用了石灰。再者,从一层东西两面皆残存有青石门楣,石下所砌青砖均齐头磊砌,这可能是为了加固塔基,封实了原本东西相通的塔门。这些都说明清康熙三十五年只是大修,并未重修。至于 “晋创”、“唐建”,据考证,实际上是将慈氏寺塔与岳阳乾明寺晋代建的“浮屠”和唐代建的“南屠”混淆而造成的。一则慈氏寺是乾明寺的分支;二则慈氏塔与原浮屠、南屠所建的地理位置大致相同,故而志书出现失误。如我市新版《岳阳市志》就连巴丘、巴陵、岳阳名称的由来也没说清楚;名城历史定位在2500年,说巴陵古城是麋子国西城的延续 ,所据却是《左传》:“王命由于城麇。”“麇”“麋”不辨,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对于志书的记述我们也应该分析研究,认真取舍。
慈氏塔是座佛塔。塔名慈氏,意源佛语,因为塔上神龛内供奉的都是弥勒佛。弥勒乃梵文“梅怛丽耶”的谐音简译,意译则为“慈氏”,这是他的姓,名字叫阿逸多。《天台净名疏五》:“言弥勒者,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他是释迦牟尼的既定接班人,即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地位极高,不仅各地麋寺庙大殿都有供奉,有的地方还设专殿礼拜,如苏州灵岩寺弥勒阁、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等等。再则南宋建塔的孟珙是一位“笃信佛学”者。《宋史.孟珙传》称:孟珙,随州枣阳人,出生武将世家。祖父是随岳飞抗金的名将,立有战功。宋理宗时他出任荆湖制置使兼知岳州。孟珙虽身居高位,但能严于律己。生活上“远货色,绝滋味”,不贪图享受。待人则“恩意抚接”,对部下十分和气。虽行武出身,却深谙《易经》,精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据清代学者吴敏树在乾明寺发现的残碑,上面记有“景定庚申(1260年),无庵孟公珙与主僧法彰论道”。可见他的佛学修养之一斑。他在岳阳除建塔外,还铸了两个“各重千斤”的铁桶献给了君山崇胜寺贮水防火,今已移置岳阳楼前。根据上述情况推论,寺、塔应为同时代建筑。
陈湘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