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涤:李龙石别传4
(2025-07-03 09:21:04)
标签:
李龙石关东才子李龙集李龙石研究盘锦 |
分类: 历史追述 |
李龙石别传 4
崔
涤
含冤落第
京城会试这天,主考官们衣冠楚楚大摇大摆地步入了“龙门”。莩龙石与来自地北天南的各路举子鱼贯入场。三场应试,他的篇篇文章都是生意新颖,气度超群。虽然皇榜尚未公布,但是他自己成竹在胸,心中好不喜悦。
等候发榜的举子们,借此闲暇时侯,便欢聚一起,有的赠诗,有的互相打赌。这个说某人中了进士,那个说某人入选“大挑知县”,为了验证发榜后的是否,便采取了“吃梦”(先在一起吃酒,发榜后,谁考中由谁付钱)的办法到酒家畅饮。
发榜的日期到了,担任会试总裁的内阁大学士徐桐与考官们异常忙碌。他们有的填列考生“中卷”的次第,有的询问考生的履历。徐桐端坐在一把高椅上,边翻动考卷,边审视考生的相貌,当他畔到李龙石的名字时,骤然间,板起面孔,以严峻的目光,对他上下打量了一阵子。之后,慢条斯理地问道;“你就是关东的举子李雨浓嘛!”“回禀大人,晚生正是。”李龙石从容地回答,等待着徐大人的下话。“听说你这次来京,骑了一匹五花马大抖威风,真是狂妄已极!”李龙石听后,迷惑不解地反问道:“不知徐大人为何对我这无名之辈如此深知?”徐桐一听李龙石反唇相讥,方感自己质问理亏, 只好“这,这……”地支唔着。
徐桐沉思了半晌,便提起笔来在李龙石的考卷上写下了“性情狂妄,不宜录取”的批语。然后他斜视了李龙石一眼, 心里想:李龙石呀,李龙石,谁让你有眼不识泰山,偏偏得罪了恭亲王!你舍不得一匹“马”,我只好让你丢个“仕”了!”
审完李龙石之后,徐桐和主考官又接着呼叫其他考生。他们对举子们逐个评头品足,吹毛求疵。举子们受尽种种奚落,个个都憋了一肚子气。尤其李龙石醒悟到自己的落第,原来是因那天没与恭亲王换马而受到的报复,心里更是愤懑不平。
怀才不遇的李龙石,为了摆脱心中的烦恼,便想寄情于山水名胜,借以安慰自己失意的心情。他在北京城逗留期间,足迹所至,几乎游遍了每一个风景胜地。
有一次,李龙石借朋友畅游北京香山时,他被沿途“亭台壮丽,松柏参差”的大好景致所陶醉,挥笔成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香山记》,在这篇散文中,他不但生动地描述了香山的美丽景色,还触景生情。在文章的末尾赋诗道:“落落乾坤一酒楼,倾杯吸尽古今愁,诗瓢斜挂中天月,醉倒名山作枕头。”这首诗表露了他那豁达豪放,傲岸不群的性格。罢第归乡。
癸亥落第之后,李龙石接连几次赴京应试,但都因不事攀援而告退。 当时京城贿官之风极为盛行,不少落第的富贾子弟纷纷走起“黄门”。有的以一千两捐个知县,有的以二千两捐个道台。惟独寒门之子不谙仕途而望洋兴叹。
屡试不第的李龙石, 由于不肯在暗处拜官求带,所以他的“蟾宫”迷梦便随之破灭。从此,他决心罢第,对于那种“一任官到手,千两雪花银”的丑恶官场,激起无比的仇恨。
李龙石罢第归乡,为了洁身自好,他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自喻,拜为自己取了个“青莲”的别号。此时他内心充满了矛盾,时而想逍遥物外,与世无争;时而又不畏权势,据理抗衡。有时还以犀利的笔触反映乡间民情。
一年辽河下游发大水,灾民涕饥号寒,李龙石见此情景,立卽上书朝廷,他卽如实地反映灾情,又大胆的揭露地方官们借赈灾之机中饱私囊的罪状。他在凉言书上写道:“奉省凶荒,尤不见经。一天穷鸟,满地嗷鸿,鸠形鹄面,十宝九空,叫地无门,呼天不应。救灾赈恤,半属空文。胥吏委员,半归中饱。狡猾市侩,过手侵鱼,君门九重,民情难达,怨声载路,号泣谁闻。再延粉饰之期,恐有揭竿之警……”。
李龙石不但对贪官污吏疾恶如仇,而且还常以诗文臧否时事。一年岁暮,家家都在张罗过年。有钱人家不但讲究吃喝,还要张贴书画和对联,以壮门面。
一天,李龙石家里来了两位求写对联的人。一位是穷家老叟;一个是富翁管家。李龙石因为对他们各自的为人了如指掌,所以为他俩所写的对联稍加思索,挥笔而就。给穷家老叟的对联,并非什么吉祥喜庆的佳句。而是颠倒不全的两个吉字。上联是倒写的“年”字,下联是少写一笔的“银”字。老叟按照李龙石的嘱咐,把两个字的对联端端正正地贴在门口的左右。人们看后,感到十分诧异,可是谁也无法解释。隔了儿天,被村里一位年轻秀才猜出来了,原来意思是:“年到了,老人家缺一笔银子”。
再说给那个富翁管家所写的对联,却是工工整整由“旦白”二字组成的横幅。斗大字不识两口袋的富翁管家,虽然也不解其意,但又不便细问。只好捧场说:“龙石的书法,真乃龙飞凤舞!”他把李龙石所写的横幅拿回之后,贴在门楣上。过住行人,都竞相称奇。有的说,李举入学问真是深奥无比呀!有的说“旦白”二字,可能是清白之意。但是人们一想起工人诡诈狡猾的为人来,不免都摇着头。这两个字到底解为何意?人们边猜边传,后来传到了县衙师爷的耳朵里。这位师爷琢磨了一阵子,立刻拍案畔绝,连说“妙!妙!”原来“旦白”二字,是巧取戏台上旦角道白——“奴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