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留青白在人间(贾洪昌)

(2025-03-06 19:55:19)
标签:

李龙石

关东才子

李龙集

盘锦

分类: 历史追述

                      常留青白在人间

                               ----《盘锦文史资料•李龙石专辑》序言 

                                                          贾洪昌 

      从盘锦市古城子乡南行三华里,便到了清末举人李龙石的家乡——青莲泡村。村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街头路旁的一株古柳,据说是李龙石亲手所栽,树身粗壮,枝叶披拂,苍老而威严。村里人,每当茶余饭后,时常三三五五的到树下聚首,面对村前川流不息的大辽河,谈论当年龙石老沐的生乎轶事,称他为龙石公,表现出深切的敬慕之情。

龙石公生活的年代处于我国近代史的清朝末期。这一时期,我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文坛上风云翻卷,情况十分复杂,新与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表现得相当激烈。进步的文学艺术生要是以反帝、反封建统治作为自己的主题,在客观上起着呼唤改革社会、拯救祖国的积极作用。龙石公是这时期我地区进步文人的一位突出代表。他的诗文及生平轶事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苦难,揭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和民生生义精神。龙石公祖居农村,从小受到了村民百娃纯朴思想感情的影响,少年时期已经表现出一种刚直纯正、嫉恶如仇的优秀品格。

到二十一岁考中举人,开始走上政治社会的舞台以后,他的这种品格进一步发展和稳定下来。他对于百姓疾苦深切同情,把骄横勒索的衙役比作蜇人之蜂虫,予以无情的嘲讽和揭露。他说:“本是螟蛉蠕动身,才添虿尾便难训。居然借得蜂王势,一出衙来也蜇人”。他看到百娃受到官府的气,就抱打不平,慨叹道:“有郡县横行地,无士子置喙地也!”他还时常以文会友,抨击时弊,戏耍邪恶。曹以超人的才学和胆识,几次上书朝廷,请求为百娃根治洪水之患;几次状告贪官污吏,大义凛然的为民请命,这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他的举人身份而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与封建社会其他善良的文入一样,没有看清,也不可能看清造成百姓疾苦的稂源。因此,他的思想感情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之中。一方面,企图把百姓从被奴役,被压榨的处境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却又把这种愿望寄托于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统治者身上。这条路归根结底是不可能走得通的,后来,他终于因替百娃伸张正义触及了统治者的利益而招致“流放”。对此他没有逆来顺受。在“流放”途中,他的心情极端苦闷,惆怅而又激愤。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每见山川草木,尽助悲凉。雪饫风饕,皆成骇境。问天不语,举目无俦。亦惟向风月哭之,花鸟诉之而已!

”他把无限的悲愤凝于笔端,倾注于诗文之中,甚至不加掩饰的直言痛骂。他骂那些昏官酷吏:“生前能得几日欢,死后徒遗万年臭!”后来, 由于朋友们的帮助,他在赴刑途中被解救出来,开始“流寓京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仍郁郁而不得志。但他的爱国爱乡,疾恶忧民的思想感情却依然焕发蓬勃朝气。翻阅他这时期的诗文,仿佛听到百姓的不平而狂暴的呼喊,在为正义的扭曲而辩解。

在他的《我存稿自序》一文中写道:“物不得其平则鸣。盖由愁苦所迫,哀思必多,情由境生,古今一辙。”“我流亡逋客,绝无好怀”。“摇笔洒浜,动墨染血。外间纸上,尽作啼痕”。诚如“发狂大畔,淋漓痛苦。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者也”!他流寓京都的几年,进一步体味到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决意退避仕途,毅然回归家乡,致力于设馆讲学,过着清苦潦倒的生活,直至病故。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生活历程中的每步悲惨遭遇,都是对罪恶的旧世界沉痛的揭露和控诉。

至今龙石公离开人世上百年了。他的家乡已几经沧桑,当年的官府衙门早就销声殓迹,作威作福的大小官吏也都一个个淹没于荒丘败草之间。独有他还活在村民百娃的心中,人们把他的优艮品格作为民间故事世代相传。有如他栽下的那株古柳,傲然挺立在家乡的土地上,人们一代一代的精心护理着,久经风雨而不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